“娃娃家”里趣事多,西航港常乐幼儿园萌娃“烹”出成长新故事

发布时间:2025-05-19来源: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常乐幼儿园 作者:江蕾浏览量:2974

在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常乐幼儿园小班的童真世界里,娃娃家是一方盛满奇思妙想的小天地。当小围裙系上孩子们稚嫩的腰身,当玩具锅铲碰撞出清脆声响,一场场充满生活气息的游戏剧场,正悄然成为幼儿学习与成长的“活教材”。在这里,孩子们用稚拙的方式演绎着对生活的观察与想象,而老师们则以观察者、支持者的身份,捕捉着每一个充满教育契机的瞬间。

从生活疑问到经验建构

娃娃家的小厨房始终是孩子们的“热门打卡地”。区角游戏时,面对怎么炒菜的问题,教师邀请幼儿共同制作“炒菜流程图”并张贴于娃娃家墙面。可视化的步骤图示,让抽象经验转化为可操作的游戏指南,孩子们常常围在流程图前讨论,小厨房的探索热情再度升温。

一场关于“分类”的生活探究

老师组织了一场“蔬果大分类”谈话活动。孩子们通过观察与触摸蔬果的形状、颜色、食用方式等维度,尝试将娃娃家的蔬果分为“常见的”和“不常见的”。在讨论中,孩子们逐渐认识了杨桃、香梨等不常见蔬果的特征。

20250518_235921_143.jpg

粘土饺子的“跨区魔法”

“要是有饺子就好啦!”“我能用粘土做饺子!”“我来做青菜馅的!”一场跨区域的“美食制作”行动迅速展开,孩子们用红色粘土做“草莓馅”,绿色粘土混入撕碎的纸片模拟“青菜碎”,再用小模具压出“饺子褶”,小心翼翼地将“饺子”摆入“蒸盘”。

孩子们在制作过程中,不仅将美工区的粘土技能迁移到角色游戏中,实现了“艺术表征”与“生活模拟”的融合,还在讨论“做多少饺子够吃”的过程中,自然渗透了数量感知与分工合作的经验。

纸团米饭的“再生记”

区域活动结束后,有小朋友发现凳子下有米饭。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白色纸团。“为什么这个纸团像米饭呢?”教师借机引导孩子们进行观察。

在这场活动中,孩子们决定用废旧画纸制作“米饭”,他们将废纸撕成小颗粒,装入“电饭煲”,还贴心地贴上“米饭”标签。当满满一碗“白米饭”端上餐桌时,弘博感慨:“原来垃圾也能变成宝贝!”在这场“变废为宝”的行动中,孩子们不仅锻炼了手部精细动作,更初步建立了“废物再利用”的环保意识。

邀请“小客人”的餐桌礼仪课

游戏尾声,餐桌上堆满了“炒菜”“饺子”“米饭”,却无人品尝。“怎样让食物不浪费?谁能来当客人呢?”

有小朋友提议可以请其他区域的小朋友来品尝。接着,大家共同制定了“进餐规则”。当“客人”康康礼貌地说“谢谢款待”时,“小厨师”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这场跨区域的互动,让孩子们从“独自游戏”走向“社交合作”,在角色扮演中理解了不同社会角色的责任,习得了基本的礼貌用语与规则意识。

课程反思

回顾这场充满生活气息的娃娃家游戏旅程,能清晰地看到孩子们的成长轨迹:从最初对炒菜流程的困惑,到通过分类活动认识蔬果、用粘土创作饺子、用废纸制作米饭,再到邀请其他区域小朋友共享“美食”,孩子们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语言表达、逻辑排序、动手操作、社会交往等多元能力。每一个游戏环节,都成为他们主动探究、建构经验的契机。(江蕾)

责任编辑:杨庆虹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