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鱼凫文脉 少年薪火相传】成都冠城实验学校原创文化展演演绎千年古蜀魂

发布时间:2025-05-01来源:四川教育在线 作者:黄小林浏览量:2178

4月30日,成都冠城实验学校(原七中实验学校)报告厅内光影交错,由五年级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文化课程展演《寻根鱼凫》震撼上演。从剧本创作、音乐制作到舞美设计,全程由学生与教师团队历时半年打磨,以沉浸式舞台语言再现古蜀鱼凫文明的历史脉络,呈现了一堂“行走的传统文化课”。

展演以鱼凫文化课程研究成果为基底,五年级师生通过查阅《华阳国志》等典籍、走访温江鱼凫遗址,将史料传说转化为六幕原创舞台剧。在没有炫目特效与数字投影,舞台中央的竹编鱼篓、手绘图腾与草木染幕布构建起最质朴的时空隧道。少年们以肢体语言再现鱼凫王率众架桥的智慧——躬身如弓模拟架木为梁,叠掌成桥演绎部族协作;在"封树定界"篇章中,手持柳枝的孩童穿梭成阵,以舞蹈轨迹勾勒出古老疆域的轮廓。尤其"花鲢化神"一幕,二十名少女将蜀锦化为鳞纹,通过队形变换展现鱼神腾跃之姿,衣袂翻飞间竟似有岷江水汽氤氲升腾。

"每个道具都是孩子们在研学中制作的。"指导教师展示着学生手札,泛黄麻布上密布着赴鱼凫遗址考察的速写:陶片纹样、夯土城墙、祭祀坑方位。五个月来,这群平均年龄11岁的少年走访博物馆、研读《蜀王本纪》、临摹文物纹饰,最终将典籍中"教民捕鱼""励精图治"的抽象记载,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舞台叙事。

副校长许丽萍在致辞中强调:"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复制符号,而是让少年在触摸历史肌理时找到精神坐标。"正如尾声《一路花开》中,三百学子齐诵的原创诗篇既流淌着"封土作界,架木为梁"的古老智慧,又迸发出"我辈当执文明炬,再绘蜀地新图腾"的时代强音。当柳枝道具最终拼接成巨幅蜀绣地图,全场掌声与岷江涛声在春日校园共振。

据悉,该校将鱼凫文化深度融入五环践学体系,成立师生考古社团定期开展田野调查。此次展演中的陶器纹样复刻、祭祀舞蹈编排等元素,均源自学生在三星堆遗址的实地研学成果。正如历史教师所述:"当孩子们亲手抟制出与文物相似的陶泥神鸟时,文化基因便完成了最生动的代际传承。"

暮春的蜀地,少年们用最本真的方式让鱼凫文化破土新生。那些沾着陶泥的双手、浸透汗水的麻衣,以及谢幕时亮若星辰的眼眸,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文明的火种,终将在年轻心跳中永恒跃动。(黄小林)

责任编辑:黄小林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