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特校与永兴小学共绘“普特融合”星图,点亮“生命教育”
发布时间:2025-04-10来源:四川天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 作者:黄小林浏览量:3050
2025年3月至4月,一场充满温度与深度的普特合作教学活动在四川天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三星校区)和永兴小学展开。永兴小学六年级1班42名学生在教务处张颖老师和劳动教育教师刘老师的带领下,两次走进天府特校,与天府特校的师生共同完成了一场以“劳动服务与融合教育”为核心的实践探索。这场持续近两个月的互动,不仅搭建了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平等对话的平台,更在双向赋能中展现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从“调研-设计-实践”闭环:看见特殊教育的真实需求 3月20日,永兴小学20名学生作为首批调研小组踏入天府特校,通过观察与访谈,首次触摸到特殊教育的真实图景——心智障碍学生在认知上需要“小步子”教学,情绪行为更敏感,社交中需要安全距离与熟悉感。回校后,学生们在班级汇报中提出“制作公交主题绘本”的设想,因为“他们理解能力慢,用图传递语言更有效”。这一需求迅速转化为普特劳动教研组的联合教研课题,教师引导普校学生分小组设计教学方案、自制辅具,最终形成以“乘公交”为主题的多学科互动课程。 在4月8日的实践活动中,普校学生带着手绘绘本《小兔米米的地铁冒险》、公交路线图、模拟刷卡机等教具走进特教课堂。他们化身“小老师”,通过情景模拟、游戏互动教授乘车知识,特校学生则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沟通与协作。当特校学生在鼓励下首次理解“站立”指令并成功实践时,现场爆发的掌声与欢呼声,成为两个群体心灵相通的动人注脚。 双向成长:打破标签的生命互动 活动中,普校学生与特校学生的互动细节处处彰显融合教育的魅力。最初“各玩各的”场景,逐渐转变为温暖的协作画面:普校学生主动为特校同伴捡球、递球,辅助他们完成课间操动作;特校学生则化身“小主人”,带着普校同学搬桌椅、邀请入座,用礼貌与热情打破隔阂。在滚球游戏中,特校学生展示特奥技能时的自信模样,让普校学生惊叹“原来他们这么厉害”;而普校学生设计的趣味教具,更让特校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提升参与度,平时“不动不做”的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幸福感溢于言表。 教育评价的多元视角在互动中悄然转变。当特校学生小苏在五子棋环节连胜普校学生时,传统“施助者-受助者”的单向关系被打破。天府特校教师张洁坦言:“小苏的表现让我们看到,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优势智能,融合教育教会我们用更包容的眼光看待生命的多样性。”这种认知的转变,正是普特融合最珍贵的收获——普通学生学会接纳差异、拥抱不完美,特殊学生在同伴支持中建立自信,双方在平等互动中实现“看见与被看见”。 反思与展望:构建常态化融合教育生态 在活动结束后的复盘会上,教师们围绕“如何深化普特合作”展开探讨。天府特校教师张凤提出:未来需加强前期知识铺垫,通过纪录片学习、主题班会帮助普校学生建立对特殊儿童的立体认知。程乾老师则建议:延长学情观察周期,让教具设计更精准。更重要的是,双方达成共识:融合教育不应是单次的帮扶活动,而需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创造常态化协作场景,让“平等对话”成为教育的日常。 从调研时的陌生与困惑,到实践中的理解与共情,这场普特合作教学不仅是一次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更是一场关于生命教育的深刻探索。当普校学生蹲下身段用绘本搭建沟通桥梁,当特校学生鼓起勇气迈出社交第一步,教育的温度便在这双向奔赴中悄然流淌。正如天府特校教师沈淑容所言:“融合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彼此的世界里找到光亮。”期待这样的实践能成为起点,推动更多“普特共融”的教育场景落地,让每颗星星都能在包容的天空下闪耀。(黄小林) |
责任编辑:张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