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共享+”教育理念,教师共享中心附属学校成教育创新样本
发布时间:2025-04-04来源:四川教育在线 作者:江蕾 陈旭浏览量:2735
2021年,四川天府新区首创体育教师共享中心;2021年,多名专业运动员与体育教师共享中心签订合作协议,成为首批共享教师;2022年,四川天府新区体育教师共享中心升级为教师共享中心,师资“共享”不断拓展,从体育延伸到国防、劳动、科创、心理健康等多个领域,实现了校内外多元课程资源的贯通共享。 2023年,以“共享教育”为核心理念,立足探索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新样态,建设“师资共享,课程共建,共创发展”的共享型新时代优质学校的改革试点——四川天府新区第十二小学应运而生。该校通过“两自一包”的创新办学机制保障,结合“天府新区教师共享中心”的顶层设计,以及由教师共享中心主任出任学校校长,让学校在开办不到两年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学校以共享中心为依托,全面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在课程设置、师资调配、教学方法、环境创设等方面大胆创新实践,推动整个教育生态迈向新的高度,致力于让共享教育的理念在更多校园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课程设置创新:构建校内外资源协作育人新生态 创新课程设置是教师共享中心附属学校创新教育模式的重要体现。学校依托天府新区教师共享中心,立足天府新区“共享教育”理念的实践创新,通过“资源整合、师资联动、课型创新”三大路径,构建了“基础-拓展-融合”三级课程体系,统筹校内外资源,将传统课堂升级为“共享课程教室”,打造全场景科学育人生态。 这些课程有什么特点?如何体现“共享”?教师共享中心附属学校分管课程的王涛主任作了如下解答。 共享基础层为课程体系的基石,主要聚焦于国家课程的高质量实施。该课程通过学科专家、名优教师与学科教师相结合的师资融合,确保学生扎实掌握学科核心素养,达到国家课程的核心能力达标要求。 共享拓展层则基于共享基础课程,这一层级以项目制或主题周的形式开展,学校联合校外优质机构一起共建课程、共构课堂,建设了如学科延伸课程“科学小天才”这样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解题转向解决生活实践问题,提高实践运用能力。 共享融合层以大主题、大项目为载体,将校园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锻炼综合素养。通过校内外资源无界化、课程内容项目化、学习路径个性化,推动教育从“封闭单一”向“多元共生”转型,将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育人场景,努力实现“学科素养奠基”与“综合能力进阶”的双向赋能。这既回应了“双减”背景下提质增效的诉求,亦为落实“五育融合”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着力构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创新样本。 师资队伍创新:“1 + N”师资网络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采用了创新的共享教师机制,打造“1 + N”师资网络,构建起“校内教师主责国家课程+共享教师补充特色课程”的双轨协同机制。 共享教师来自多个领域,包括冠军教师、非遗传承人、行业专家等等,他们为学校特色课程助力,弥补本校师在某些专业领域的不足,形成“学科教师夯基础、专项导师育特长”的协同育人共同体。 空间布局创新:学生天性与潜能得到最大释放 教师共享中心附属学校秉持“共享创生”这一独具匠心的设计理念,打造出家庭式“三室一厅”(点式教学单元+共享活动平台)的生活学习空间,让孩子们置身于开放共享的知识乐园,自由地探索未知、携手成长,尽情释放天性与潜能。 走在教师共享中心附属学校的校园里,校园建筑线条简约且尽显现代之美,川西林盘风格连廊蜿蜒灵动,贯穿整个校园,不仅联通了学习时空,更是化身师生漫步交流、思想碰撞的智慧桥梁。在这里,建筑与自然共享,时空与成长共享,教育理想在共享中绽放。 同时,学校在绿化设计上也别具一格,摒弃传统学校修建小花园、种植大量灌木仅供观赏的模式,而是以树和草地为主,留出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释放天性。 构建“基础-拓展-融合”课程体系、打造“1 + N”的师资网络、营造开放多元的校园空间……教师共享中心附属学校每一项举措都践行着“共享+”教育理念。这所学校正以自身为样本,为教育创新提供着宝贵经验与范式,推动着教育生态不断向更优质、均衡、创新的方向发展,相信在未来,其创新成果将如璀璨星光,照亮更多教育工作者前行的道路,引领教育事业迈向全新篇章。(江蕾 陈旭) |
责任编辑:陈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