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传唱人黄天信、邓堃蓉走进中小学校园传扬“经典”

发布时间:2022-04-11来源:都江堰市奎光小学 作者:张红浏览量:2780

3月31日上午,四川艺术基金2021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音乐作曲人才黄冬(艺名:黄天信)与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第三季传唱人邓堃蓉老师一起走进成都市天涯石小学逸景分校,和孩子们一起重启千年时光画卷,展开了一段荡气回肠的经典诗词和民族音乐之旅。

黄天信作为音乐创作人,根据地方特色和诗词韵味为歌曲谱曲。将“旧诗词”谱上“新旋律”,现场深情演绎并教唱了部分片段,孩子们和老师以音乐为媒介,跨越时间维度与诗人亲切对话,以现代人的热情与开放传递文化盛世的时代最强音:有民族与摇滚相得益彰的《锦绣成都》、大气舒展气势恢宏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川剧高腔与昆腔交相辉映的《巴蜀情韵》,川剧唱词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极具巴蜀情怀的独特魅力。从安逸闲适的《青城客》到壮志豪情的《青松》,同学们领略了杜甫“人在草木间,红尘茶相伴”中对蜀地茶文化的偏爱,更以气势雄浑的高声齐唱致敬陈毅将军的铮铮傲骨并从中感受共产党人坚韧不拔、临危不惧的伟大精神,进一步树立了同学们“为人当如松”的不屈志向和豪迈决心!这种传统经典与现代流行相结合的方式,串联了文学与音乐,让中华古典文化的精神与灵魂相互交融,以此迸发了新时代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也正是这个项目实施的价值和意义。除此之外,作为四川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的黄天信也和老师们进行了交流和探讨,鼓励老师们积极尝试在课程中学到的“诗歌结合,词曲相融”教学方法,致力于将中国最宝贵的传统文化浸润课堂,让经典再一次“流行”。让同学们在欣赏诗词音乐之美的同时,深度体验诗词咏唱的乐趣,让中国传统文化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在嬗变中发声,在融合中沉淀。

经典诗词走进校园的活动从2018年8月到现在已经有三年半的时间了,黄天信和邓堃蓉两位老师分别到西南财经大学光华校区、成都市石室中学、郫都区绵实外国语学校、成都市实验小学、都江堰市奎光小学、崇州市大划小学、资阳市雁江四小等十多所大中小学进行了专题讲座和培训,深受好评。项目申请成功后,从2021年3月开始逐步创作出《巴蜀情韵》《青城客》《青松》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四首经典诗词的音乐歌曲,继续走进校园进行传唱。

这四首歌曲得到业界多位专家的好评。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副秘书长、著名词曲作家李广平老师说:“我听了黄天信作曲的《青松》《青城客》《巴蜀情韵》《念奴娇•赤壁怀古》四首现代意识与巴蜀古风相结合的歌曲,感到非常惊喜和欣慰,也很受启迪和思考。黄天信作曲的这几首歌曲,与歌词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内涵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在歌曲的审美标准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美而不俗,美而淳朴。另外在歌曲的风格多样化上面也有所追求,《巴蜀情韵》《青城客》婉转细腻柔情万种,吸取了戏曲和方言的音韵精华,再融入现代流行音乐的时尚特质,听来新颖别致;而《青松》《赤壁怀古》却大气舒展气势恢宏,很有历史深厚的文化意蕴和宽阔视野。我觉得这批歌曲非常适合在大中学校和社会上作广泛的推广,为建设现代中华文化做出音乐人独特的贡献。”华语优质电影大奖、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迷影精神赏、平遥电影节、IMF两岸青年影展等多项电影奖评委,《GQ》中文版2012年“年度人物之专栏作家”韩松落说:“黄天信老师是音乐创作者,也是出色的演唱者。他在古典与现代、传统和流行之间找到了一个巧妙的融合点,在音乐文学上,选用了经典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形象,用当代的方式进行了改编、融汇、延伸和诠释,使之符合当代生活的精神和当代人的理解力。在音乐表达上,非常有针对性地,选用了多种民族音乐形式,采用了民族音乐中最经典、最易传唱、最富有大众公约数的元素,作为音乐创作的底色,纳入多样化的现代音乐元素,将古典与现代精密融合,与音乐文学形象进行配合。他的演唱,既收放自如,又寻微探幽,既直白又细腻,有非常丰富的生命体验,接上了传统的脉息,也符合当下人的欣赏习惯。词曲唱的完美结合,人文传统和音乐科学音乐潮流的完美融合,使得他的作品形成了独有的风格,体现了当下年轻音乐家对传统的赤诚情怀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感。”

责任编辑:毛逸舟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