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共研,实小青华分校语文课题组一直在路上

发布时间:2022-04-01来源:成都市实验小学青华分校 作者:赖波 通讯员 吕珊浏览量:2554

草长莺飞不负胜日春光,万紫千红不落暮春时节。2022年3月31日,成都市青羊区小学语文五年级教研活动暨成都市实验小学青华分校《统编教材中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的课例研究》活动在学术厅顺利举行。语文课题组呈现了两节课例,分别是五年级下册四单元阅读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和习作教学《他 了》。

东风阵阵,五年级四班孩子们“思维”的新芽雨后勃发;细雨微凉,王老师启迪孩子们观察人物探索内心世界润物无声。

王萌君老师执教的阅读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分为三个层次,以“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为核心问题层层递进。学生通过对有关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理解,体会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再到感受毛主席的品质,让他的形象鲜明、立体、深入人心。

B1036BCF53B96460B8E82F2D4F1639AD.jpg

QQ图片20220401125425.jpg

乍暖还寒,五年级五班“情绪观察员”全员出动回忆往事暖心间;微风和雨,蒋老师搭建支架助力学生找习作方法促生长。

蒋雨晴老师执教的习作教学《他 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孩子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表现出他的内心世界。在修改习作时搭建支架,利用课文和习作中的范例引导孩子发现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时可以使用连续动词,多种细节相结合;可以使用对比,突出变化;还可以加上周围环境描写。蒋老师这节课从学生生活入手,针对学生的学情实时使用支架,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习得的方法,最后学生得到收获和生长。


接下来,课题组成员吕珊老师做课题汇报及说课。课例是一堂课“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观察是每一门学科最基础、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是获得一切知识的桥梁。因此,研究以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课例对老师和学生两者来说都十分必要。吕老师还简要阐述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最后,青羊区教科院刘文虎老师和与会老师进行积极地互动,老师们对这两节课例的精彩之处进行点评。刘老师提醒老师们在教研时最值得关注的是执教老师在处理本课难点时是怎么做的,如在落实语文要素“通过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时,最大的挑战是体会人物内心的丰富性和变化性,感受内心的矛盾和冲突,通过人物的言行去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变化。刘老师指出,情感类文章如果没有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没有情感内化最后很难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刘老师说到,本次的阅读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王萌君老师在情感处理时“很好”,还原了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毛主席的内心,打动了学生,打动了听课的老师。蒋雨晴老师的课在指导修改时合理使用支架,让学生得到生成。刘老师高屋建瓴的点评和建议让老师们受益匪浅。



科研和教研相结合,课例研究立足课堂,研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小青华语文课题组的所有老师将直挂云帆乘风破浪,在课例研究的路上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赖波 通讯员 吕珊

责任编辑:祝佳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