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优质学校!泡桐树小学守正创新,“桐”悦同行

发布时间:2022-03-03来源:成都市泡桐树小学 作者:赖波浏览量:3716

在深入落实“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挖掘、凝练、推广成都市优质小学的先进教育理念及办学经验,破解优质学校的办学密码,坚持“减负”与“提质”并举,引领推动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此,记者与你一起分享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的办学经验!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

守正创新 “桐”悦同行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校长黄艺竹

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创建于1961年,设本部和桐欣校区2个校区,教学班60个、学生2986人、教师189人。按照集团化办学模式,学校已发展成为11个小学分校、1个中学、2个幼儿园、30余所PTS联盟校的教育集团。

办学特色

(一)重“文”,文化符号特色鲜明。以师生和谐互融、学生自由舒展为主要内容的“桐悦”文化主题,贯穿于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全过程。

(二)培“根”,“五育”并举深度推进。关注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诉求,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育“心”,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扎实。注重培养教师“既教书又育人”的理念,是省级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试点学校、省级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

(四)赋“能”,信息化教育高位发展。注重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是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优秀试点单位、全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

(五)求“同”,家校共育氛围浓厚。常态建立校、级、班三级家委会,是“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实验基地”“全国优秀(示范)家长学校”、全国“双合格”优秀家长学校。

工作亮点

(一)思政引领扎实深入

承担省级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策略研究》,先后获省、市、区教育教学成果奖,并出版专著。坚持“活动育人”理念,创设六年一贯“红领巾课程”体系。发起“小小公益慈善+”活动30余项,“一杯水温暖一座城”等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并获四川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公益小创客大赛”金奖。

(二)课程启智成果丰硕

重视学生学科素养形成,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成果汇编专著《启智润心 桐悦桐行》出版发行。疫情防控“停课不停学”期间,150节“泡泡微课”向全社会开放,点击总量近20.2万次,在四川省“教师线上教学培训管理者网络培训班”分享经验。创设“六苑三阶大走班”课程体系,解决学生共同基础奠基和个性发展需求教学实践问题,获得四川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全国教育厅局长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工作现场会”等先后在学校举行。

(三)引领辐射带动有力

秉承“精神共通、自愿共享、互惠共赢”的集团发展理念,自2009年泡桐树教育集团成立以来,各分校积极将泡小理念、名校精神和实践经验分享到区域内学校。2013年在成德同城化发展背景下,启动对德阳市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村小的帮扶计划,目前该校已成为周边乡镇闻名的乡村“名校”,学校体量随着流失学生的“回流”逐步增大。以远程直播系统和电子书包搭建起的远程同步课堂,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辐射到蒲江、都江堰、德阳中江等地。

(四)教师培养科学有序

从教学质量、教师共读、专业培训、课程开发、数据评价5个维度,助力教师成长。组建21个“学习共同体”,每周开展1次针对性主题教研,每月阅读1本专业书籍,每学期开展1次个性教育展。成立名师工作室,编写并出版《未来 心里要有数》《三看两问一反思》《汉字文化》《数学可以这样玩》等教育专著。数学教师谭威获得从全区到全国赛课的四个层级冠军,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一)构建“一个中心、三面融合、三项建设”的 “1+3+3”思政德育工作体系

一个中心,以聚焦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中心。

三面融合,一是坚持思政与日常工作全面融合。以“双环”党建新思路营造常态化思政氛围,形成内环自我推动、外环社会推动,确保学校党建工作与时代和社会的密切联系。二是坚持思政与教育教学全面融合。以思政龙头课题为引领,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思想意识。三是坚持思政与德育活动全面融合。在思政教育体系下,将常规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建立健全少先队员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三项建设,一是主题视频领航化建设。自2016年起创设德育原创视频,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全链条上,进行沉浸式教育、做好政治启蒙。二是活动阵地精准化建设。以主题活动为模拟阵地,引导学生关注个人的道德品质成长。依托宽窄巷子社区和周边场馆,形成精准化培养道德品质的德育阵地课程。三是活动实践生本化建设。将“队旗下·桐年礼”“公益+”“桐下”等标志性德育活动进行六个年级分阶设计,组织学生绘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漫画明信片,创编视力保护、疫情防控手语操,深化各学段学生的德育活动体验。

(二)形成一个主轴、四项课改、四个行动的 “1+4+4”教学评价育人体系

一个主轴,聚焦“双减”和“五育”并举、五项管理。

四项课堂改革,一是设置集团“教学节”。每学期开展教学节活动,每周举办课堂改革沙龙,设置“专家引领—管理保障—教研促进—评价反馈”的“四维驱动”,确保每人每期展示1堂研究课。二是开发个性“课程表”。征集教师“第二课堂”名录,形成选课系统,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三是搭建学习“云平台”。建成多个教室及云学习平台,鼓励学生运用移动终端参与教学活动、反馈学习情况,实现学习过程数据收录、分析和运用。四是丰富线上“资源库”。以学科组为单位,定期将经典课例的教学设计、课堂视频上传至学校公共网盘,形成校内所有教师可查可学的“资源库”。

四个“双减”行动,一是积少成多——把控学生作业“量”。遵循“重双基、强思维、有弹性”三原则,在日常作业中设计对标作业、提升作业的作业包,通过必做与选做结合,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设置跨学科项目化作业,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二是积微成著——提高教师课堂“质”。挖掘课本与生活的结合点,以还原真实生活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小组评价、生生互评、过程评价、星级评价、创意评价等多元个性的评价,提升课堂效率。三是积行成习——提升课后服务“效”。设置“作业公示表”,让延时服务期间各学科书面作业的总量统筹在1小时内;提倡“书包不回家”,学生可以在家进行更丰富的课外实践。四是积小成大——形成家校共育“力”,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家委会发出倡议书、制定亲子阅读及运动清单、争创五育先锋等,倡导形成有温度、有质量的家庭教育。(赖波)

责任编辑:范雨洁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