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幼儿园草莓一班开展“节约粮食,从你我做起”主题活动
发布时间:2020-10-14来源:成都市金沙幼儿园 作者:赖波 通讯员 付庆浏览量:3564
勤俭节约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对中国人而言,吃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它关系到一个人的身体健康,节约粮食也隐含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食物是孩子们非常熟悉而又喜欢的一个话题,丰富的内容可以促进孩子发展与开辟一个广阔的空间。每每谈起食物孩子们都非常兴奋,但也总是会有一些孩子会挑食与浪费食物。为了让孩子们明白“粒粒皆辛苦”,杜绝浪费,近期,成都市金沙幼儿园草莓一班开展了“舌尖上的美德”主题活动。老师们与幼儿一起多方位的了解食物,拒绝浪费,体验劳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视觉】:熏陶 传承 “你们家的餐桌上都有些什么美食呢?”来看看小朋友们家里的餐桌美食大调查吧! 【听觉】:释放 享受 敲一敲,最美声音;听一听,玻璃、不锈钢、搪瓷、锅碗瓢盆。不同材质的盛器里饱含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不同花纹的盛器也调动着孩子们的味觉。 每个家庭的餐桌上都有各种各样且种类丰富的美食,美食的魅力在于不仅好看、好吃,还营养。那是不是所有的食物都多多益善呢?有趣的“营养金字塔”也许可以给孩子们答案。 【动手】: 创新 沉浸 中班小朋友们上学期吃饭时已经将勺子换成了筷子,关于筷子,孩子们都知道些什么呢? 马英瀚说:“我们用的筷子是一样长的,就像两个好兄弟一样。”陈思蔓说:“最开始筷子就是两个吃饭用的小木棍,后来大家都叫它筷子了。”小宇说:“我们吃饭的时候,筷子不能发出声音来,妈妈说,发出声音就是不礼貌的。” 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在课堂上学习筷子文化,“筷子是怎么来的?”“筷子可以用来干什么?”“老师是不是这样用筷子的?”积极的师幼互动中,孩子们不仅学习到了正确的用筷方法,还了解了看似平淡无奇的筷子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关于餐桌文化的学习,不仅有游戏化的活动,幼儿还通过绘本故事《幸福的大桌子》理解家与爱,聚与散。一双筷子,一个盘子,一张餐桌……不仅代表着中国人的饮食文化,装着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更给予家庭的幸福。 【玩味】:南北文化差异 劳动 生活化的课程让幼儿从看似简单的餐桌出发,却又从活动里体验到不一样的快乐。在南方生活的孩子们,米饭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主食,对于“它”的认识,一起来看看孩子们是如何进行探索和学习的吧! 【一粒米的故事】 幼儿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大米(水稻)的种植和生长过程。带着疑问来看一看:大米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馨予说:“大米闻起来有香香的气味,摸起来感觉硬硬的。” 通过眼睛观察——闻气味——尝味道——用触觉感受等方式,孩子们深入了解了常吃的大米的外观形状、颜色和味道(生、熟后味道的不同),并惊喜的发现原来将稻谷硬硬的笼糠(皮)剥掉以后里面就是常见的大米。 【面粉的故事】 虽然身处南方,主食以米为主,但小朋友们却酷爱着面食。幼儿带着“怎么种小麦”“小麦的生长需要什么”等疑问走进“面粉是怎么来的”探索活动。孩子们可以观察和记录小麦的生长过程,在观察、记录、比较等操作过程中不断掌握探究种植的方法,积累探索经验。 中国的饮食文化里蕴含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米和面都能通过加工,用不同的制作手法做出美味的米食和面食,在活动的最后,孩子们思考着:“米和面都可以制作成哪些美食呢?”于是,幼儿在家里与爸爸妈妈进行了一场美食大餐制作,简直好吃又好玩! 生活化的课程和劳动课程里面,更多带入了体验,让孩子们在体验中获得满满的自信。 蒙特梭利曾说过:“让我看了我就忘了,让我听了我就记住了,让我做了,我就理解了”。孩子只有在动手探究中,才会去主动发现问题,调动已有经验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是在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这样的体验会给孩子非常深刻的感悟,从而真正的明白劳动不易,粒粒皆辛苦。(赖波 通讯员 付庆) |
责任编辑:易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