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西小学:区课题展示活动促减负提质深度思考
发布时间:2019-10-28来源:成都市胜西小学 作者:赖波 通讯员 李欣 王露浏览量:3718
10月25日上午,胜西小学区级课题《基于生态课堂的微课导学模式实践研究》的阶段展示活动如期开展。此次活动邀请到了青羊区语文教研员刘文虎老师、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室曹艳老师以及友好学校的老师们。 丁璐老师课题展示课 首先,胜西小学丁璐老师展示了一节题为《名字里的故事——跟我游成都》的语文口语交际课。在丁璐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当起了小导游,带领着全场的老师和同学游成都。在课堂中,孩子们声音洪亮、讲述清楚、语速适中、仪态大方、文明有礼,向大家介绍了成都的遗迹、桥梁、街道和美食。整个课堂都沉浸在欢乐之中,课堂高效有趣,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明显提高。这节课获得了在场专家与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课后,丁璐老师从微课导学的角度对展示课进行了简短的说课。丁璐老师提到,利用微课导学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孩子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并且,微课导学突破了这堂课的难点,使得课堂效率显著提高。 “小导游带你游成都” 丁璐老师说课 随后,课题组曾凌伟老师对课题研究进行了阶段汇报,提出了学校对课题《基于生态课堂的微课导学模式实践研究》的初步研究成果雏形,也就是基于教学内容及目标、核心素养、年段、微课目的这四大维度所共同生成的微课模式——知识讲解式、任务驱动式、互动反馈式。同时,曾凌伟老师利用两节数学课例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曾凌伟老师进行课题中期汇报 最后,青羊区语文教研员刘文虎老师从学科角度出发,提出课题研究最重要的是要厘清思维和结构,内容与形式缺一不可。结合到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让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轻松,完善生态课堂模式是大家应该思考的。结合到课题,入手是“微课”,效果是“生态”,如何利用微课,提高课堂效率,关键核心在于对课型的把握,强调的是学生的行为与思维的变化。青羊区教科院科研室曹艳老师从课题角度出发,明确课题研究是服务于课堂的。“生态课堂”强调的是学生的生态位,“导学”强调的是学习方式与学习素养,“微课导学模式”应体现课堂教学的多维度。在进一步研讨中,课题组成员也达成共识,学科教研组要形成合力,从学科特点入手进一步开发微课导学的不同模式,以达成为课堂教学减负提质的目的。 课题研讨交流 专家点评 专家指导 小组讨论 此次活动,是学校结合区教育局提出的减负提质“三大行动”之“深度教研”的深入思考和实践。只有围绕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只有持续关注课堂模式的改进和变革,才能为“减负提质”注入长久的生命力,才能让“轻轻书包”“作业瘦身”成为可能。(成都市胜西小学) |
责任编辑:曾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