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北中学校长陈宁川:教师阅读,是一场寻根修身之旅
发布时间:2022-03-02来源:成都市人民北路中学 作者:陈宁川浏览量:3163
学校是有文化的地方,是教书育人的场所。 纵览古今,中国文化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理想,家国情怀蕴藏胸间,满腔热情,雄心勃勃想去改造世界。 但有时也忘了一点,在想改造世界的同时,唯独忘了改造世界也需要改造自己。 从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上看,教师也是文化人,而且是一种具有特殊要求的文化人。教书育人既是一种技术活(专业技能),同时还是一种情感心灵活,所以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前说医生是技术职业,但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稀奇八怪的病种层出不穷,医生光有纯技术还不能完全解决一切问题,这种职业也需要心灵的对话,医生也可称为是“人类身心的工程师”,他们也是文化人。 因此,凡文化人都需要读书。 徐则臣老师的作品《北上》采取双线叙事的方式将其分为“《北上》(一)”和“《北上》(二)”。《北上》(一)主要介绍了小波罗北上之旅的前半段行程(1901年),接后写到2012和2014年的鸬鹚和罗盘的故事以及“大河谭”和“小博物馆之歌”;《北上》(二)接着《北上》(一)写小波罗之死(1901年)以至1900-1934年和2014年所发生的后续事情。时空跨度大,时空相互交叉,情节紧扣相连。 《北上》带来的主要意蕴 《北上》获2019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和2018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在《北上》中,徐则臣以杰出的叙事技艺描绘了关于大运河的《清明上河图》,在百余年的沧桑巨变中,运河两岸的城池与人群、悲欢与梦想次第展开,并最终汇入中国精神的深厚处和高远处。中国人的传统品质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围绕大运河这一民族生活的重要象征,在21世纪新的世界视野中被重新勘探和展现。(中国作家网: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北上》授奖词) 笔者阅读此部书,实际也是随着小波罗、谢平遥一路北上的旅程去反思和寻根。 反思什么?寻什么根? 《北上》引言之一选取龚自珍《己亥杂诗(其八十三)》: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 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现代文意思是:看看一条缆索用尽十多个纤夫的力气,细细想想漕河上有千多艘运粮的船只。惭愧啊,我也曾经领取过太仓的漕粮,夜半听到纤夫的号子怎能不卧枕泪湿! 一条运河上发生的百年故事,浓缩着跨越国界,跨越种族的情感,民族的甚至人类共同体的文化链接。 进入21世纪,中国精神的深厚处和高远处,就是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和一代代、一辈辈前赴后继的坚忍不拔的基因传承。 国家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教育要发展,教师要先行。读书就是先行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扛起的不仅仅是学生,而且还有民族发展长河中的生生不息的血脉。 白马书香读书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从改造自己做起,来一场寻根修身之旅吧。 |
责任编辑:范雨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