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95788部队幼儿园章蕾:疫情下,项目突破信息茧房,打开行动困局
发布时间:2021-06-16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95788部队幼儿园 作者:章蕾浏览量:5428
摘要: 2020年,这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给人们(包括幼儿)的生活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影响,在此期间,孩子们也获得了许多“别样”的经验。这些“别样”的经验,恰似“遭遇”,恰恰赋予了幼儿园教育以新的可能和契机。那我们如何面对无数甩过来的“黑锅”?孩子们是否依然拥有开阔的胸怀、坚定的信念、灵活的态度、聪明的方法,能够用理性战胜愚昧,用科学战胜谬误,用文明战胜野蛮? 本文在分析幼儿疫情期间获得的“别样”经验,与独特兴趣关注点的基础上,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为坐标,链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挖掘与实现这些“别样”经验中蕴含的丰富价值。希望把疫期的居家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以疫情期间真实社会事件为学习情境,引导孩子立足实际,寻找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和信息。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活动资源;坐标;疫情 一、前情导读 在疫情下,面临着不确定性的挑战。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所言:“我们正面临着一场联合国75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全球卫生危机,这场危机正在扩散人类痛苦,影响全球经济,颠覆人们的生活。”比如学校关闭、必须开展在线教学、更多依托家庭学习等。 我们坚信,在特定的生活状况下,也许正是沉浸心下来,反窥本园教育行为的大好时机,会发现教育的意义远不停止于课本之上。对孩子而言,这一次经历无疑是最直观生动的课程,也是一次深刻的人生体验——灾难面前,我们不惜停工停产,以牺牲GDP为代价,保全人民宝贵的生命,因为生命无价;学养厚实的院士泰斗亲临一线,如钟南山、李兰娟等老院士不辞辛劳几次飞赴武汉;驰援武汉冲锋陷阵的医生护士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还有那些乐善好施的爱心人士、踏实工作的社区乡村工作人员、遵守规则的邻里乡亲,他们虽平凡,却有着责任与担当。 爱国情怀、民族脊梁、医者仁心、敬畏生命、尊重自然……这是一本用血和泪换来的生动的教科书,这些孩子成长必备的核心素养,值得深入探究和学习。蓝院儿,聚焦在活动的一方,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气息:素养、跨界、项目,坚守教育的一方“田野”,在一本活生生的教材中,培养孩子“理性、批判、探究”的科学素养,提升孩子的信息素养, 阐释开发“疫情课程”的真实思考。 二、素养 跨界 项目——蓝院儿p-steam下的思考 (一)素养 奠基基准——青梅煮酒论英雄 生活教育理论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师要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养孩子理性、批判、探究的科学精神,提升孩子的信息素养。根据班级预设的疫期育人目标,我们将其必备品格聚焦于诚实、负责、同情、奉献,将关键能力锁定在思考、研究、交流、自我管理和技术运用等,并通过知识结构和过程结构落实于整个项目式学习中,从而实现能力的培养和品格的塑造。 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的,好的教育必须及时回应时代的呼唤。古人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狮子搏兔尚尽全力,面对未知的病毒,我们怎能不枕戈待旦,严阵以待?于是,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见,孩子们通过编口诀、写倡议书、讲故事、绘画、录制视频等方式表达如何养成良好的个人、家庭、公共场所的卫生习惯,学习如何规律运动、充足睡眠、均衡饮食、保持心理健康。而老师,不断学习去收获新思想、新知识、新视野,并将学到的知识有机地渗透到自己的活动当中,由“借”到“变”从量变到质变地转换,从而实现活动的“由他转我”。 所以,这些项目,不仅仅是孩子参与战“疫”,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的跨学科学习的载体,也是幼儿园基于项目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的主要教学成果,可以加快推进项目化学习的步伐。 (二)跨界 突围盲区——古人学问无遗力 诚然,幼儿园的课改意识、课程意识存在普遍比较弱的情况,很容易陷入一个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误区,最后教科书成了教育教学的一切。但是,学习是教师引导和帮助孩子对知识进行加工的过程,需要迈出五大领域、围墙教育,做好跨界的准备。蓝院儿的老师,随时整装待发,跨出知识的舒适区,寻求多变、多领域的融合,为孩子营造开放性、多样性、丰富性、挑战性的知识加工过程。 老师 跨界 超越——常无,欲以观其妙 在这个科学和蒙昧、理性与极端、爱与冷漠、进步及怀疑交织的时代,学校仿佛对很多的事情都失去了准绳,无数的认知、价值都变得模糊不清,很多教育人处在迷途的边沿。所以我们认为,回到文明的底层逻辑,看见文明的支点及可能,才是教育人借以超越时代迷宫的精神和价值指南。 面对新冠,成年人显然比孩子更能明白这些举措的意义,但成年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活剧变,尚且需要一段时间来接受、适应,何况更加稚气敏感的孩子呢?而我们的社会似乎主动过滤掉了对孩子的感受,一旦大人们做出了决定,孩子只需要在一旁被动地接受大人们的安排。我们能不能多为孩子考虑一些呢?他们有什么疑惑?蓝院儿愿意秉持初心,与孩子一起打开未知之门,于是一场关于新冠肺炎的线上记者招待会如火如荼地准备着,发言人是我们的老师,而提问的“记者”正是蓝院儿的这群孩子。 问题1、老师,我的生日就在大年,我好想邀请我班级的朋友们,我想像之前一样和老师、同学一起过生日,吃漂亮的蛋糕、分享美味的零食、好玩的玩具,我什么时候可以再邀请全班同学一起庆祝生日呢? 师:宝贝,我们也想和你一起过生日,可惜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相聚。但是,老师知道,这个时期也有很多人在网上庆祝生日,也有人想出很有创意的庆祝方式。老师在抖音上就看到了有趣的方式:今年,有位宝贝的爷爷和她是同一天过生日,他的家人联系了所有的邻居,让他们都站到阳台。然后爷爷和女儿走到路上,大家一起拍手,唱生日歌,为他们加油打气。我觉得这非常棒,非常有创意,我觉得你也许也可以想出类似的办法来庆祝哟。 问题2:老师,今年春节我没见到云南的爷爷奶奶,暑假的时候我们可以去爷爷奶奶家吗? 师:宝贝,还有四个月到暑假,我们还不确定到时候是什么规定。但是我认为,必须做好思想准备,我们不能外出旅行。幸运的是,还有很多别的交流方式,比如短信、电话、微信视频等等,这可能会让一切容易一些。目前成都疫情不是那么严重,但是我觉得还没有人敢现在就计划暑假可以外出度假探亲哟,我们必须确保新冠病毒被消灭、疫情不再扩散,才知道答案。 问题3:我们班上的同学住在一个小区,他们很喜欢妈妈和我烤的橘子蛋羹,如果我们烤好了,把盒子放在他家门外,会传染吗? 师:宝贝,你的朋友真的很幸运,也很幸福,有你想着他,还有好吃的橘子羹。我认为,你们可以继续实施的。一定要记得好好清洗装饼干的盒子,当然,在送的过程中,你和妈妈要“全部武装”,戴好手套、口罩,放在门口就离开,然后你的朋友就可以拿饼干了。 问题4:老师,今年夏天会被新冠病毒给毁了吗? 师:宝贝,老师相信不会,但是今年夏天会有些不一样,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还得看情况。如果我们做得非常好,控制住了疫情,如果所有孩子向大人保证他们会很乖,那么我们很有可能可以在国内旅行。老师认为,今年我们也将会度过一个愉快的夏天哟。 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师生之间无处不在的情感交流,它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双向的情感互动。教师不一定是无所不知的知识权威,但正如蓝院儿的这群老师,知道跨一跨,让孩子跳一跳能够够得着;知道看一看,让孩子洞察周边的大环境;知道聊一聊,让孩子缓解担忧,而初衷是想作为充满爱心的引导者和陪伴者,作为孩子精神成长和情感发展的领路人。 家长 跨界陪伴——常有,欲以观其徼 疫情还未结束,开学时间一再推迟,家庭教育如何继续助力?我们怎么拿捏好当下的家庭教育?我们怎么应对?拿捏好当下的家庭教育,屏幕前的每一位孩子、每一位家长自然都有自己的锦囊妙计,但怎样真正做到“靠谱”?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是聊起来,动起来,思起来。 当家长正头疼摸索——蓝院儿为家长和孩子搭建了新平台。我们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探究性、融合性学习,期间大人可以和孩子一起聊疫情、一起思考、一起阅读、一起运动,这些也都是孩子们珍贵的探究素材,他们会把家长的陪伴深刻地记录下来。于是,我园做了如下的活动设置: 什么是新型冠状病? 子问题1:新冠病毒是什么家伙? 子问题2:聊聊体内细胞大战的故事? 子问题3:与家人共同制定一份疫期家庭防御攻略? 子问题4:怎样为社会尽一份微薄之力? 成果:制作一份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献计献策书、武汉火神山医院的鼓励书。 不一样的假期? 子问题1:今年的春节有什么不一样? 子问题2:观看时事新闻、细胞绘本,了解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子问题3: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给我们及家人带来的影响? 子问题4:宅在家我们能做些什么? 子问题5:怎样让自己在家的时间变得健康、有趣又有意义呢? 家庭实验课 任务1:与爸爸妈妈一起,思考、填写以病毒为主题的KWL图。 任务2:进一步认识病毒,和家人一起制作立体病毒档案。 任务3:认识显微镜,了解生命的起源、细胞的演变。 成果:个人立体病毒档案、显微观察记录册。 新冠肺炎爆发后,信息汹涌爆炸,真相扑朔迷离,谣言层出不穷。面对这扑面而来的一切,幼儿园需要做的是告诉孩子、家长:当你只是看到简单的问题时,不能贸然地认为自己知道全部真相,只有经过多元视角的互为补充,多元思想的激荡碰撞,多种声音的互相质疑,才能还原事实和真相。此时,学科教学内容与当前社会现实——防疫形势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以事实的基础在家庭中已经构建起颇有意义的话题,创建着解决问题的转场情境,进而拓展和深化知识。 (三)项目 价值罗盘——暂凭杯酒长精神 我愿相信,心中装着价值的罗盘,动态迎击一切挑战,才是理想教育可能相遇的前提。用我们的预见和远见,来超越我们的未见。疫情犹如一次“大考”,我们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把握教育规律、顺应学习规律,才能在大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这期间,蓝院儿的老师没有退缩,或是急着转向线上教育,以求步入所谓的正常教学轨道。我们依然保留初心,根据孩子的经历,围绕事实主题,以p-steam教学为抓手,与孩子一起迎接这次转场。以“疫情中的你我他”作为P-steam项目式活动的主路线,帮助孩子们了解“疫情”的到来,“疫情”的蔓延。引导孩子感知疫情的同时,关注疫情的成因以及如何有效地防御疫情,学习敏锐地洞察,深刻地反思,从容地应对,智慧地学习,努力地付出,慷慨地给予。让“明辨”与“敬畏”同在,“感恩”与“珍惜”同在,“使命”与“担当”同在。 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与孩子们也陷入过瓶颈:应该设计怎样的驱动性问题从而引领孩子的深度学习?从“病毒知多少”——“病毒大作战”——疫区动态?幸运地是经过数次研讨与问卷发放,最终与孩子们确定了驱动问题——“疫期动态”。于是,一个个活动顺势而生: 1.制作小报,科学认识新冠病毒; 2.抗疫英雄故事会,阅读《钟南山爷爷成长记》,分享抗疫英雄的故事; 3.绘制成都疫情地图,感悟生命的脆弱,珍爱生命; 4.我爱洗手; 5.我会戴口罩。 …… 这一些小项目,正是从全民宅家战役的背景出发,以孩子正在经历的真实生活为起点,综合考虑小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依据孩子的兴趣确立而来。它涵盖着三大关系,学习自我防护、疫情下的心理防护涉及的是“人与自我”关系;认识病毒、了解病毒的传播方式、聚焦“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教会身边的人正确洗手、戴口罩、致敬最美逆行者则是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在这样的氛围中,呼唤着“人” 的回归,重申与重塑教育之“情”与教育之“味”。于是,孩子们又发酵出新的项目路线“为武汉献爱”。 开启P-STEAM 践行实例——《战疫有我,为爱抗疫》 因疫情而加长的假期,影响着我们与孩子之间的物理距离,却隔不断我们的联系,p-steam课程在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与深远的影响。以我园中一班开展《we are family, 战疫有我,为爱抗疫》为例。以教师、孩子、家长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学习体,在P-steam形势下完善了活动的闭环,从引发问题到自我觉知,从头脑风暴到构建模型,从迭代修改到公开展示、接收反馈、自我完善。整个过程,与疫情、疫区的孩子深度契合,并展现出有生命力、创造力、感知力和责任力的课程新样态。 1.运筹帷幄,前期摸底——确定由谁接收爱意 带着“为武汉献爱”的目标,中一班开始摸底调查。随着项目的深入,孩子们要解决的问题也慢慢增多:送什么样的礼物?送给谁呢? 孩子、家长、老师开始反复思量着:养老院——福利院——儿童管理中心——幼儿园,最后敲锤定音在孩子们呼声最高的武汉阳光幼儿园。此时, “盒子”已经打开,一切教育的美好正蔓延开来。 2. 集思广益,为爱献计——采取适合方式送爱 随着项目的推进,“用怎样的方式为武汉献爱?”这一驱动性问题又成为新一轮探讨话题。光影剧、蜀绣、自制科学玩具、捐钱等形式接踵而至。最后,孩子们选择了共感与同理心:“宅家”的日子,少了同伴嬉戏的那份快乐,疫区的小朋友们是否也和我们一样呢?或许我们可以尝试送上喜欢的玩具,给他们解闷。最终,项目以自制玩具为主,公益义卖筹款为辅这一特别的方式为武汉阳光幼儿园送上温暖与爱。 3.磨砺以须,拉开帷幕——解析完整建构作品 初构——回顾旧知,再塑新知。答案并不是写在脸上,而是在寻找中创生。于是乎,孩子们开始从身边的玩具设备开始观察,从网络、书籍着手查阅。 设计——建立雏形,迭代重组。项目行径的路上,没有整齐划一的齐步走,它允许每个人的不同。在基于观察、收集、整合、归纳的基础之上,孩子们的认知结构再一次得到垒加。于是,自制的吉他房子、音乐小鼓、变形迷宫、手摇放映机等草图跃然纸上。 建模——表征设计,理解事物。将想法落实的过程,就好似一个小型工厂。针对设计初稿,孩子们开始用农人的方式对项目的每个部分采用“精耕细作”,每一个细节都认真讨论,最终确定。 成形——完成合作,交流反思。大功告成之时,孩子们一边展示作品,一边交流感想。整个过程,他们不仅在真实的情景中解决了实际问题,不断激活复合型能力,更增添了人性的温度。 4.情感链接,相互反馈——获取心流互动回响 儿童不是一个简单的文本概念,从教育角度来讲,每一个儿童都是具体的学习者。为每一个生活于此的学习者提供一切的可能性,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核心价值。 在一系列探索与深度学习的背后,是心灵合一后与外界、与他人产生深远的联结,是将教育建设为互助型学习共同体的文化之道。孩子们在等待中,也收获了“感谢蓝天幼儿园的小朋友,感谢你们的自制玩具,我们好喜欢!”“谢谢你们为武汉加油!”的高光时刻。 不可否认,这段经历带来的社交拓展、积极认同和共情与移情力,是单纯的知识获取难以媲美的,它足以温暖每个孩子的平凡时光。 未来的学校不是说全部丢掉重来,最危险的事情是做教育的人跟其他行业的人一样,一有风吹草动,就全部快速地变化,然后就有钟摆现象,就是折腾。在蓝院儿的p-steam设计中,可以目睹,整体绝非不是一成不变,但易非随波逐流。而是随着探究的深入,根据孩子的反馈动态调整,及时完善和优化,提升项目式学习的实效。 结束语 世上没有天生的“人师”,师者亦是“学者”,修道之谓教,广大教师若能以修身为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岂不就已然是为学、为人之师表?果真如此,天下又何愁无“人!求学只是孩子人生的起点,他们的将来建立在完整、健康的人格之上。知识和本领是力量,良知和人格才是方向。孩子们需要和他们的时代同频共振。疫情下的探究性学习是一节关于责任和担当的课、一节关于敬畏自然的课、一节关于人格底线的课、一节关于应对危机的课、一节关于独立思考的课。这个世界不缺有钱人,不缺有文化的人,缺的是那些真心、正义、勇敢和善良的人。愿我们的孩子在经历探究之后,成为这样的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09. [2]《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谈生活教育》,见《陶行知教育文集》,第469页. [4]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 [5]朱小蔓.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80. |
责任编辑:范雨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