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澜:幼儿生活自主管理中的师幼互动策略
发布时间:2018-12-11来源:四川教育新闻网 作者:网站编辑浏览量:3437
一、什么是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它是指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师幼互动的具体情景可能是千变万化的,既可能发生在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也可能发生在非正式的游戏、生活和交往活动中。师幼互动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包括发生在多情景中的,具有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互动体系。 二、常见的师幼互动形式。 1、材料。 材料是一种师幼互动的媒介,帮助教师与幼儿产生互动,如当幼儿在操作材料时,教师可以在旁观察,适时地介入,产生有效的师幼互动。 2、语言。 语言是一种最常见、使用最多的师幼互动形式,即与幼儿的交流和沟通,通过与幼儿一来一回的交流,达到与幼儿互动的一种效果。 3、行为。 是一种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互动方法。如教师会模仿孩子,模仿孩子的行为、动作,做孩子的玩伴,参与孩子的游戏,和孩子共同完成任务的形式来达到有效的师幼互动。 三、案例分享。 专家指出:三到六岁是幼儿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让幼儿养成收拾整理自己物品的良好习惯及培养幼儿整理物品的能力,让孩子受益一生。对于即将上小学的幼儿来说,学会管理好自己的物品是他们成为小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之一。 教师应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来点燃幼儿生活自主管理的意识、促进幼儿生活自主管理能力的发展。今天我将以幼儿生活自主管理中的两个物品管理案例为例,来分享通过师幼互动策略来支持幼儿生活物品管理能力的提升。 案例一:被遗忘的水杯 (一)情景再现。 为培养幼儿有自主喝水的意识,幼儿在户外活动时,都将自己携带小水杯。活动前,将水杯放到指定位置,口渴时,可自主喝水;活动结束后,幼儿将自己的水杯带回教室,可是我们却常常发现孩子们把自己的水杯遗忘在操场或活动室。 (二)原因分析。 由于幼儿缺乏管理物品的意识,因此他们无法管理好自己的物品,形成丢三落四的坏习惯。要培养幼儿学会管理自己的物品,首先就应培养幼儿管理物品的意识。 (三)策略支持。 1、教师直接介入、语言互动。 面对幼儿没有拿水杯的习惯,首先采用了教师直接介入的方式,用语言提醒幼儿拿水杯。 可是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幼儿依然没有自主拿水杯的意识,而是在老师的提示下被动的管理水杯。 2、创设情境、教师行为暗示的互动。 如何能让幼儿有自主拿水杯的意识呢?我们尝试变语言提示为行动暗示,即在每次回教室前,站在水杯前等待幼儿。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能够通过观察,自主取拿水杯,可是还是有部分幼儿因为动作慢或不善于观察而忘记拿自己水杯的现象,看来这样的方式不适合全体幼儿。 3、尊重幼儿、游戏引导的互动。 怎样让全班幼儿都有主动管理水杯的意识呢?通过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纲要》,我们了解了游戏是孩子的基本活动,因此我们采用尊重幼儿年龄特点,用游戏引导的方式培养幼儿自主管理水杯的意识。 在活动结束后,开展“击掌”游戏,引导拿好物品的幼儿来和教师击掌。在击掌时,教师需要观察幼儿是否把所有的物品都拿好了,用击掌的游戏方式暗示幼儿管理好自己的物品。 (四)效果分析。 活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和我击掌的幼儿越来越多了,孩子们逐渐有了物品管理的意识,于是,我决定“试试”他们。 某天我不在开展“击掌”游戏,而是在活动后直接带幼儿回教室,孩子们竟纷纷主动背起了自己的水杯,这是巧合还是习惯呢?于是,我将“击掌”游戏取消,再暗中观察孩子,孩子依然能主动管理自己的水杯,可见,幼儿终于有了管理水杯的意识和习惯了。 案例二:凌乱的书包 (一)情景再现。 每天放学时,孩子们都需要背上自己的书包等待放学,孩子们的书包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决定一探究竟。真是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孩子们书包里装的东西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乱七八糟。 (二)原因分析。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开始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1、是教师对书包整理的不重视。2、幼儿缺乏整理书包的意识。3、幼儿缺乏整理书包的能力。 (三)策略支持。 1、语言介入、提出问题。 面对孩子们乱七八糟的书包,我采用语言介入的方式,抛出问题:你觉得你书包里的物品整齐吗?孩子们纷纷摇头。 2、积极讨论、寻求方法。 面对孩子们的否定,我继续追问:你觉得书包里应该放哪些物品?引导幼儿积极讨论,在一来一回的交流互动中,引导幼儿想出整理书包的好方法。 3、大胆尝试、梳理经验。 每组幼儿都想出并统一了自己组的方法,到底哪种方法更恰当呢?我引导幼儿大胆尝试,在操作中,辨别整理书包的好方法。 (四)效果分析。 在此案例中,我采用了语言介入和语言互动的形式,引导幼儿思考、想办法、尝试、总结,学会整理书包,在幼儿有了整理书包的能力后,则需要培养幼儿主动整理书包的意识,为幼儿上小学做好能力准备。 四、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分析,我认为有效的师幼互动策略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介入。 教师要抓住介入的时机,在观察幼儿、尊重幼儿的情况下,用语言或行为介入的方式,与幼儿产生互动。 2、支持。 在介入幼儿活动后,教师需要根据问题现象,采用适宜的支持策略,支持幼儿发展,并在策略后,观察效果,适宜的调整策略,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幼儿发展。 3、延伸。 在幼儿已经达到该能力后,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延伸方式,促进幼儿更多能力的发展。 师幼互动存在于幼儿生活自主管理的所有活动中,它影响着幼儿的发展。有效的师幼互动可以使教师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分析幼儿现有水平,把握幼儿年龄特点,找到幼儿生活自主管理发展真正的增长点,在互动过程中,以多种形式,引导幼儿与环境、与教师、与同伴积极互动,促进幼儿生活自主管理能力的发展。(成都市第十七幼儿园) |
责任编辑:陈冀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