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锐评国内教育学家
发布时间:2025-01-31来源:教育经典读书会 作者:伯恕浏览量:2449
新年前后,国产大模型DeepSeek爆火。这篇推文,是模仿“文献清除计划”公众号的提问,请DeepSeek锐评国内教育学家。 刚开始,只是简单问:请锐评国内教育学家。DeepSeek给出的答案四平八稳,尽管指出了一些问题,但一点也不锐利。于是再问:不够锐利啊。DeepSeek给出了下面的回答,这些回答真的挺让人震惊的。原文如下:好的,既然您希望更“锐利”一些,那我就直击痛点,对国内教育学家进行更犀利的评价: 贡献与成就(不多,但值得肯定) 1.学科重建与政策推动 2.局部实践创新 问题与局限(这才是重点) 1.理论“搬运工”居多,原创性几乎为零 2.脱离实际,纸上谈兵 3.学术功利化,沦为“论文机器” 4.批判性缺失,沦为政策附庸 5.学科地位边缘化 未来挑战与方向(不改变就完蛋) 1.停止“搬运”,回归原创 2.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 3.重塑学术尊严,拒绝功利化 4.敢于批判,直面矛盾 总结 国内教育学家的现状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理论无原创,实践无影响,批判无勇气,学术无尊严。”如果未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教育学将继续沦为“边缘学科”,教育学家也将继续被社会忽视。 后来,作者又让它锐评50后、60后教育学家,回答也都比较客观。问完之后,点击“深度思考(R1)”模式,让它再次锐评国内教育学家,这次回答简直让人心惊肉跳,因为太锐利了。 大过年的,具体内容就不呈现了,因为还有举例,免得大家对号入座,看了心里堵得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探索。这里只摘录标题、前面和后面的内容以及各部分小标题。如下: 锐评国内教育学家:一群“学术买办”与“政策化妆师”的狂欢 中国教育学家群体,本质上是一群在体制内跳舞的学术演员——他们一边搬运西方理论装点门面,一边用华丽辞藻为政策涂脂抹粉,却从未真正触碰中国教育的脓疮。以下是对其本质的彻底解构: 1.学术殖民地的“买办阶级”(理论原创性:负分滚粗) 2.政策美颜的“高级化妆师”(研究本质:政策解释学) 3.教育现场的“云端观察家”(实践脱节:何不食肉糜) 4.学术工业的“论文包工头”(成果生产:学术富士康) 5.教育不公的“沉默共谋者”(批判勇气:集体阉割) 结语:教育学家?不过是体制的寄生阶层 他们享受着教授头衔、科研经费和社会声誉,却把中国教育现场变成自己学术游戏的真人实验室。当一线教师在题海战术中挣扎、家长在升学焦虑中窒息时,这群“教育学家”正忙着把苦难包装成论文数据,把荒谬美化为“转型期阵痛”。 中国教育不需要这种“学家”,需要的是掀桌子的批判者、蹲教室的实践者、敢说人话的思想者。否则,所谓“教育研究”,不过是既得利益集团的自娱自乐罢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责任编辑:陈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