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一中:以赛精研聚合力 砺教同行共成长
发布时间:2025-07-17来源:乐山一中 作者:李佳译浏览量:2623
——语文组教师余叶参加四川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背后的团队成长记 2025年6月4日至6月6日,乐山一中语文组青年教师、胡影名师工作室成员余叶代表乐山市赴泸州参加四川省第八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余老师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新颖的教学设计,在全省21名选手临场抽题竞赛中位列第8名,获得省级三等奖第一名。 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是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充分肯定,更凝聚着团队成员的集体智慧与辛勤付出,是“以赛砺教,共研共进”教研模式的生动实践。 团队聚力:在群策群力的“破”与“立”中深化教学认知 本次省赛课要求参赛选手提交10个涵盖至少3种课型、覆盖至少2册教材的教学设计,鼓励教师跳出单一课时思维,让教学设计完成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的突破,这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视野与整合能力要求极高。面对挑战,在乐山市教科所语文教研员周平英的统筹指导下,乐山一中副校长、胡影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胡影迅速组建备赛智囊团,带领我校语文教研组老师、工作室成员以及信息技术组老师,以“集体攻坚”模式展开紧张忙碌的深度教研,进行多次磨课,团队成员分工合作、群策群力,共同研讨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细节,确保教学设计兼具创新性与可操作性。同时,信息技术组全力支持,为课件的呈现效果提供了技术保障。余老师也将集体智慧与个人特色融会贯通,树立起更科学、更清晰、更深刻的教学认知,从书面的教学设计到具体的课堂呈现都有了质的飞跃。 赛场风采:从容灵动展功力 作为中学语文组“打头阵”的参赛选手,余老师以冷静从容的姿态、灵动新颖的教学设计、激情满满的精神状态,呈现了“同是登高观景时,心怀异事情不同——《登高》《登快阁》联读”一课,从两位诗人在登高观景时同样所见的“落叶”与“江流”两个意象入手,运用AI将文字中的意境具象化,逐步引导学生由赏景到入情,结合诗人生平经历体悟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与个人超脱,并以诗歌与情感为窗口,窥见其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学现象,让唐风宋韵的丰腴劲瘦跨越千年的时光重新呈现在今人的面前。在阐述设计理念时,余老师谈到,此次比赛的教学设计要求让她更加深入思考了如何在符合学生学情的前提条件下,关注跨单元的多篇联读问题,她的这一见解也受到了评委的充分肯定。 团队共进:以赛为媒,凝聚成长合力 从筹备、磨课到参赛,这一过程对于余老师和备赛团队而言,从中所获得的成长是比参赛结果更为宝贵的存在。团队以此为契机,不断总结复盘,将目光投降更深远的专业发展,提炼教研教学的提升路径与方法。在平衡磨课教研与日常教学中,意识到常态教研教学应与竞赛思维互哺,要将备赛中的新思路、新手段转化为共享资源,推动竞赛经验向常态课堂渗透;在调整无生课堂环境的教姿教态时,发现无生课堂的教学展示有利于督促教师灵活转变教学视角,多角度考虑学生潜在问题,切实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同时,语文教学是灵活机动的,它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文化底蕴,在解读中充分融入人类情感,不断迸发新的灵感与体悟。对于团对而言,此次比赛收获的不仅是奖项,更是一套可复制的团队成长密码——在共研中突破认知边界,在共担中深化专业情谊,在共享中延续教育薪火。 薪火相传:一中精神在磨砺中闪光 “我们不是为了拿奖去参赛,我们是为了成长而参赛,年轻教师需要成长,团队需要成长,学校更需要成长。各自成长,学校才能更强大!”这是胡影多次强调的参赛初衷,亦是百年一中“学习、奋发、情怀、责任、传承”的底蕴内涵的生动写照。团队协作让老教师在示范中将经验传承,让青年教师在磨砺中成长,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团队中找寻到自己的光。竞赛的余温尚未散去,但一中人已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在教育的沃土上,我们必将继续以匠心育桃李,以创新铸辉煌,让一中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
责任编辑:李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