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科学,思维碰撞 峨边彝族自治县县街小学开展科学课堂展示课活动

发布时间:2025-04-30来源:峨边彝族自治县县街小学 作者:何进涛浏览量:2974

为深化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展示科学教师教学风采,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核心素养,4月25日,峨边彝族自治县县街小学开展小学科学课堂展示课活动。本次展示课题分别是他们去哪里了》《磁铁的磁力》《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蛋壳与薄壳结构,旨在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实践探究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图片1.jpg

林琳执教《它们去哪里了》,林老师以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导入,如白糖、食盐放入水中消失不见,提出问题“他们去哪里了?”引发学生好奇。课堂上,学生分组实验,将不同物质(如沙子、面粉、小苏打等)分别放入水中搅拌,观察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并做好记录。通过对比实验,学生自主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区别,总结出溶解的特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冲咖啡、服药等,让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图片2.jpg

龚天芳老师执教《磁铁的磁力》老师用“隔空取物”(如吸引回形针、铁钉等)的小魔术瞬间抓住学生注意力。随后,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磁铁的性质,用磁铁吸引不同材质的物品,判断哪些物体能被磁铁吸引;通过悬挂磁铁,观察磁铁的指向,认识磁铁的磁极与南北极特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磁铁磁力大小,通过增减磁铁数量、改变距离等方式,观察磁力变化,用数据记录实验结果。最后,结合生活中磁铁的应用案例(如冰箱门磁条、指南针等),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明白科学知识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图片3.jpg

罗玉花执教《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罗老师播放不同声音(如鸟鸣、汽车喇叭声、音乐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在实验环节,学生通过敲击音叉,观察音叉振动使水面产生波纹,直观感受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随后,通过固体传声实验(如用绳子连接两个纸杯制作“土电话”)、液体传声实验(在水中敲击石块,听声音)和气体传声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效果,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课堂最后,教师讲解声音传播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隔音材料的使用、听诊器的发明等,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探索欲望。

图片4.jpg

阿鲁阿尔执教《蛋壳与薄壳结构》阿鲁老师从展示鸡蛋承受压力的实验开始,将鸡蛋两端受力,逐渐增加重物,观察鸡蛋能承受较大压力却不易破碎,引发学生对蛋壳结构的好奇。学生通过观察、触摸蛋壳,感受蛋壳的薄与坚固。随后,教师介绍薄壳结构的概念,并展示生活中运用薄壳结构的建筑案例(如悉尼歌剧院、国家大剧院等),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建筑与蛋壳结构的相似之处。在实践环节,学生利用纸张、卡纸等材料,模仿蛋壳结构制作简易模型,测试模型的承重能力,在动手操作中体会薄壳结构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图片6.jpg

本次科学课堂展示活动旨在通过示范展示,引领老师重视该课程,学生喜欢上科学课。我校将继续开展此类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科课堂教学质量,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具有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李进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