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实验幼儿园:是“破坏力”还是“创造力”

发布时间:2024-01-02来源:乐山市实验幼儿园 作者:肖媛熙浏览量:3301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小孩爱‘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得到的确是孩子一生受之不尽的无穷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近日,市实幼小班的孩子们出现了一些“破坏力”的行为,一起来解读孩子们行为中的“创造力”吧。

微信图片_20231222204026.jpg

教室走廊是孩子们进班的必经之路,走廊墙面的触摸墙也是孩子们必玩项目。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欢乐触摸”中总是意犹未尽。这一天孩子们发现一些触摸墙破了……对于游戏材料的投放,成人的思维可能就是有序玩、爱护它,看着这些“移位”、“损坏”的触摸墙,在成人看来,就是“破坏行为”。所以当触摸墙被孩子们破坏时他们也就自然的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那面对被“破坏”的触摸墙孩子们又会怎么做呢?孩子们加入新的触摸材料:各种贝壳,用粘贴双面胶的方式让贝壳稳固。在修补毛线的过程加入了触摸材料:夹子、双面胶。 

微信图片_20231222204047.jpg

通过自己的修补行为让触摸墙更具温度更有趣,与之产生了更多的情感联结。孩子们也很享受释放内心的过程。看似“破坏”的行为其实是孩子对材料自发产生的好奇与探索,我们要去允许并支持孩子探索,满足孩子探索的欲望。在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里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也会不断被激发。

近日,孩子们在本子上图画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孩子们喜欢在桌椅上涂鸦。孩子们肆意的凳子上涂鸦,看到我没有阻止时,他们更加沉浸。看到这些被“破坏”被“涂鸦”的小凳子,我还是忍不住问孩子们:这样的桌子和椅子你喜欢吗?孩子们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曈曈说:“弄脏了擦干净就是了,没什么大不了。”是啊!擦干净不就好了吗!原来这就是孩子真实想法。原来这就是孩子内心的世界。

微信图片_20231222204108.jpg

通过开放积极的环境,商量讨论,达成“想要”和“被允许”之间的边界共识。当允许孩子们玩这种带有“破坏性 ”的行为时,我们会发现他们是有边界感的,也发现孩子其实也很有创造力,所以当教师再次面对”破坏“行为时会转变视角,认可孩子,尊重接纳中有智慧的支持。

尊重孩子的行为,倾听孩子的想法,在“破坏”中找到边界,变“破坏”为“创造”。

责任编辑:陈轩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