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为什么不能取代教师

发布时间:2025-04-01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胡小勇浏览量:2900

关于“技术能否取代教师”,讨论由来已久。伴随着ChatGPT、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爆火,这一话题已经升级翻红为“人工智能能否取代教师”,为社会各界所热议。事实上,回答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人工智能的技术特性如何,而在于人们如何认识教育本质和师者内涵。

  如果将理解教育仍困于知识学习,将教师职业仅界定为数据传递和知识传授的搬运工,那“以机替人”的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因为凡是基于稳定规则体系的、规律隐藏在可获得数据中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然而,教育是融科学、技术、人文和艺术为一体的复杂生态网络,是自然生长与人文引导的艺术,而知识传递仅是教育的冰山一角。教育的本质,应是孔子的“因材施教”、是柏拉图的“以辩求真”、是叶芝的“点燃火焰”。为人师者,应是育人育才的好老师、“大先生”、教育家,肩负为学生创造美好体验、传承人类文明、塑造社会未来的使命。凡事种种,岂是机器所能企及替代的?

  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启智润心,而非刚性机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好老师能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用温暖人心的指导来支持和鼓励因材施教。以人师育才来成就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以辩求真,需要教师循循善诱,而非机械灌输。当前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依赖已开始显露出弊端风险。信息茧房、认知外包产生了大量充满AI味的捉刀答案,让学生一点点失去了独立思考、批判质疑、创生新知的认知力。人工智能对已有知识的重组生产,并无法创造出打破常规的新知识和新思想。智能时代的新质人才,更需要在苏格拉底式的循循善诱下“善谋善断”,在明辨是非中树立正确的伦理三观,在理性批判中孕育出创造性思考的光芒。

  点燃火焰,需要教师立德树人,而非投喂知识。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教师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使命。这种全方位的育人要求,需要教师的智慧引导和身体力行。人工智能在认知情感方面的局限,决定了其在近未来时期难以胜任此类工作。作为“人师”,教师在价值引领、人格塑造等方面具有不可被技术替代的德行智性。

  师者,不止于授业解惑,更是塑造价值、共振情感、培养创造力的传道智者。当超越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窠臼来认识教师时,人工智能的出现并不是教师职业的终结,而是教师升级的时代动能。面向未来的教育图景,是“人类智慧+人工智能”协同互补。人工智能是教师的助手伙伴,教师要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成为学习体验的设计师、高阶思维的助产士、情绪价值的导航员、伦理道德的好榜样。教师要提升智能教育素养,善用技术高质量育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李进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