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社区有诗社 欢迎大家来对诗

发布时间:2018-07-24来源:华西社区报 作者:高昊焜浏览量:2994

“上联平仄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最好是平平仄仄仄平平……”7月23日上午,柳于林正在青羊区光华街道浣花社区的活动中心讲解手里的对联,周围几位老人一边认真聆听,一边还在做笔记。这是浣花社区的银杏一枝诗联组,每周一上午成员们就会相聚一堂以诗会友、吟诗作对。诗联小组的成立让这里爱读诗、爱写诗的居民有了一个交流创作的平台,而且诗作频出。

学霸组合以诗会友

浣花社区诗联小组成立于今年三月,起初每个月开展两次活动,但由于学员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后又改为每周开展一次。诗联组有30人左右,都是热爱诗词、楹联的退休老人,年纪最大的93岁,最年轻的也有60多岁,平均年龄75岁左右。“我今年81岁,我在这个小组里算是年轻的,有太多造诣深厚的前辈们,需要跟他们学习。”柳于林笑着说,这里人人是老师,人人也是学生。大家都是“诗友”,以诗会友,大家一起交流、学习,挺好的。

除了年龄大,小组成员文化程度较高,大部分学员都加入了四川省诗词协会,有的成员是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教授,有的曾经是高中语文老师,有的可以背诵《红楼梦》整段章节,以及李白杜甫的所有诗词。

原在省气象局工作的苏怀康,在退休前一直研究自然科学,没有太多接触传统诗词文化。浣花社区诗联小组成立后,柳于林介绍他加入了小组。之前,他压根不知道什么是“平平仄仄”,也不知道作诗的格律。经过几个月的学习,他对诗词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能自己创作了。“一夜雨狂晨未歇,两河洪水漫廊亭。分流古堰神功在,今日蓉城享乐宁。”7月中上旬,暴雨天气不断,这首诗便是苏怀康在暴雨所作。“我觉得中国的传统诗词有着深厚的智慧,一两个字都回可以表达很深的意境,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他感慨道。

小组学员中不仅有浣花社区的居民,还有家住武侯区、龙泉驿区和双流区的老人。88岁的黄振永,家住桐梓林,每周都会准时来参加诗联组活动,风雨无阻。他是一名油画家,一直对诗词很有兴趣,还著写了一本名为《晚钟集》的个人诗集。他说,这个小组里卧虎藏龙,大家常常一起吟诗作对,让自己的晚年生活也意趣盎然。

汇编诗歌传承经典

“原来成都市楹联诗词学会原名为银杏诗会,我们这个诗会就是是其中的一个小组,因此叫做‘银杏一枝诗联组’。”柳于林介绍说,这个名字不仅是一种延续,也是一种传承,诗联组的宗旨就是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联发源于四川,对联和诗词不一样,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群众对此也喜闻乐见。但是,市面上的对联,存在不少的问题。”柳于林说,小组成员交流楹联的书写,其实也是为了将楹联文化更好、更规范地传承下去。

小组成员每周相聚学习交流,带动了居民的诗歌学习热潮。如今,有些没有任何诗歌基础的大妈大爷都学会作诗。银杏一枝诗联组还会在每月汇编小组成员们写的诗,至今已经出了175期。此外,小组还会制定活动安排表,每周都会安排小组成员里的一些老师来进行专题分享。“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非常深,每次听完老师们的分享,都会收获颇丰。比如是我学画画的,就会涉及到古典诗词和诗歌的意境方面,慢慢地你就会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周英如说,虽然学习诗词很难,但是她还是想去探究它。

“大爷大妈人老心不老,个个诗词写得好,因为他们心中有春天!”浣花社区工作人员点赞道,银杏一枝诗联组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为社区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据了解,银杏一枝诗联组之后还会走进社区,给社区居民撰写对联,并为社区的居民儿童们梳理中国古代诗词、楹联的文化脉络,传承中华古典文化。

诗作秀一秀

春雷惊蛰

作者:萧文彬

一夕春雷动,河原众惊蛰。

山樱才破蕾,玉蝶已连横。

蚁出营新屋,燕归寻旧楹。

犛牛越千里,翠野启农耕。

人日草堂游

作者:潘冬云

人日草堂游,春光眼底收。

红梅张笑脸,小鸟亮歌喉。

白絮添风景,诗碑送韵悠。

怦然心兴动,老妪漫吟讴。

四妪青城游

作者:陈庐岚

个个八旬后,神采依旧优。

不单喜读书,时尚也追求。

地铁接高铁,轿车方便候。

热诚农家乐,新鲜家肴熘。

开窗面林森,出门旁田畴。

毗邻青城脚,幽趣花苑遛。

手机哀派随,处处妙景收。

腰痛腿乏力,玩劲不曾丢。

归来体疲惫,心境却乐悠。

白发亮闪闪,秋后还来游。

南亚行随吟(节选)

作者:柳于林

泰南一岛颇流名,游客如云溢赞声。

可惜时逢风雨日,匆匆一览踏归程。

春游青杠树

作者:曾令华

轻车熟路过郫筒,美景新区图画中。

昔日田园多锦绣,今朝湿地更葱茏。

欢声笑语农家院,老友新朋翰墨翁。

别后常思三道堰,赏花品茗乐融融。

责任编辑:彭鲁湘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