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屏区思坡镇中心小学校所处的特殊地域的历史文化背景。该地处思坡乡街村。此地之所以叫思坡,是因为思念苏东坡,取此意而名之。据说,思坡在宋朝以前叫大顺场,后因眉山苏东坡沿岷江而下,途经思坡与当时在叙府(即宜宾)做官的黄庭坚在此相聚,思坡因此而得名。思坡至今还有保留着一些令人称羡的历史遗迹:一是在岷江边上,高场镇斜对面有一山,名叫“丹山碧水”,相传当年苏东坡路经此地,见到屹立于岷江边上的这座红色的大山和清澈碧绿的岷江水交相辉映,于是,手书“丹山碧水”四个大字,至今,这四个大字仍然醒目地镌刻在红色大山上。二是思坡场往下约一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名曰“会诗”村,有一石桥,名曰“会诗桥”。相传当年黄庭坚就是在此地迎接苏东坡的,两人在此吟诗作对,相聚甚欢,此地因此而得名。历史真实与否,现已无可考证,但这些美丽、动人的传说却被一代代思坡人传了下来,至今思坡人民仍以此为豪。正是这片沃土上积淀深厚的名人文化,源远流长的诗词文化,并且校园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校园,也是一个有品位、充满诗意的校园.
翠屏区思坡镇中心小学校是在撤乡并镇中成立的,是由思坡乡和金城乡合并成思坡镇。两个乡曾经每个村都有学校,通过撤并后统称思坡镇中心小学校,现还有7个校区,学校行政部门设在思坡镇街村东坡社区,即东坡校区,东坡校区始建于1939年,已有80年的校史。目前,整个中心校共有40个教学班,76名专任教师,1190名学生。学校所处地域积淀着名人文化,在积极探索,挖掘根源,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邀请领导、专家到校指导,定位特色创建主题为“学承东坡”,打造一个“善教乐学,思“诗”韵校园”,培养具有志存高远、勤学好问、乐观豁达的东坡精神的人,在学校稳步发展中,逐步提升办学品味。
一、校徽设计,寓意深远
校徽设计:主体颜色以青色为底,红橙黄绿青蓝紫,青色是绿和蓝的结合,绿色代表绿色植被,蓝色代表岷江水,思坡镇是环境优美之所在。校徽外观圆形,主题中央一条 “岷江”,上面是一架飞机直冲云霄,校名“翠屏区思坡镇中心小学校”加拼音环绕四周。校徽主题代表四层意思:一是思坡镇中心小学校紧邻岷江,岷江是思坡的母亲河,岷江蜿蜒曲折构成思坡的“S”;二是红色代表思坡镇的红土地,赭色代表思坡镇物产丰富,蔬菜基地和水果基地;三是高速飞机代表思坡子弟将从这里起飞远航,五条蓝色表示“德智体美劳”五育共举,构成飞翔的翅膀。四是飞机和岷江和相交构成字母“X”,“SX”就是思小的拼音缩写。
二、办学理念,育人为本
育人目标:德孝为先 思行并举
德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舍欲之得、得德。“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道是在承载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体实例,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思行并举”,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思”,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知道学习,确不知道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甚至陷入迷茫。而思考的力量更强大,智慧是在思考的基础下诞生的。而行同样重要,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学会思考才能学会学习,思维品质是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关键维度。知识必须从实践中取得,从而获得真知;而要取得成就,则必须拥有更多的知识。东坡学子要学会“善思”,让思索成为习惯!更要践行。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办学目标:学如东坡 德似岷峨
校 训:乐学 善思 践行 强体
“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社会主义信仰、国际视野、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培养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高尚的审美情趣、强健的体魄。
学 风:乐学善问 熟读精思(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苏轼) (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校风:文明儒雅 诗韵校园
教风:以人为本 乐学善教(身正为范)
治校方针:名师立校 教研兴校 质量强校 和谐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