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机关幼儿园开展“周林专家工作室”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8-10-16来源:四川教育新闻网 作者:钟亚琴浏览量:2894
近日,宜宾市市级机关幼儿园召开了2018年秋期“周林专家工作室”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工作室专家、原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林主持开展了研讨会。宜宾市志城幼儿园、叙州区安边镇中心幼儿园等两所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项目试点园受邀参加。 在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构建儿童为本的幼儿园新型课程管理范式改革试点》的研究过程中,市幼正在探索新型的班本课程管理机制——班长负责制,结合此项研究,研究员周林带领市幼全体班长,就家园共育话题进行了专题研讨。紫罗兰班班长郭静老师结合近期小班家长工作,分享了《如何卷入家长发现儿童生命能量》的家园互动案例,引发了老师们的讨论。郭老师把自己通过班级微信群,向家长解读活动中孩子们迸发出来的生命能量,引导家长看到孩子们的学习与发展的案例分享给大家,老师们也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对当前家长工作的感悟和思考。特级教师曾珂提出了“同情境”、“同语境”的家园互动策略,得到了研究员周林的肯定。周林指出,老师与家长交流相同情境下的孩子,用家长理解的话语体系,引导家长发现孩子在活动中迸发出来的生命能量,看到孩子在活动中的学习与发展,这样的家园互动能有效地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提供有效的支持。同时,研究员周林还指出,老师应树立向家长学习的意识,从家长的发现中去发现,这对班本课程的建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午,研究员周林带领市幼的全体老师进行教研,对蒋元元、方圆两位老师分享的案例《神奇的雨棚》和《第一次美术课的困惑——教与不教》进行深入研讨。案例《神奇的雨棚》指的是在幼儿园二楼拐角处搭建雨棚后的三年来,不同的班级发生在这个雨棚上的相同游戏。在这个游戏中,老师不仅看到了孩子愿意尝鲜、讨论协商、处理解决等生命能量,还发现了孩子们迸发出来的新的生命能量——发起挑战。研究员周林指出,发生在雨棚上的这类游戏,是源于自然情境的诱发而产生的,在这样的自发游戏中,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其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学习与发展等问题值得老师们去关注,去梳理,以支持老师创设更加适宜的环境,引发孩子更多的自发游戏。案例《第一次美术课的困惑——“教”与“不教”》,讲述的是新教师方圆在第一次美术活动中,开展名画欣赏和创作活动中的困惑。“教”与“不教”也是很多老师在艺术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困惑,老师们就这个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龙思宇老师说:“在艺术活动中,老师应根据孩子吸收信息的量来估判输出信息的量。” 研究员周林指出,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名画欣赏是值得研究的载体。欣赏名画是有价值的活动,艺术鉴赏活动离不开幼儿充分的讨论,但怎样开展,还需要更多的实践与思考。 下午,研究员周林与市幼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组,以及两所试点园,就“构建儿童为本的幼儿园新型课程管理范式改革试点”项目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周林指出,试点项目针对的问题是 “去小学化”,而我们选择了“发现儿童生命能量”这条路径去解决该问题。同时,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还应将研究的问题聚焦成一个一个的点,逐个突破,这样的研究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取得实效。 2017年,市幼成立了“周林专家工作室”,工作室以儿童为主体,立足儿童,研究儿童,支持儿童,成为了共同研讨教育问题和教育难题的平台。专家工作室的建立,不仅带动了一大批教师专业能力的快速提升,更推动了市幼教育研究的蓬勃发展。未来,市幼将继续发挥工作室的引领作用,打造开放型、常态化的互动式教研平台,推动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 |
责任编辑:四川教育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