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荐书) 籍田小学张彬
发布时间:2016-06-16来源:四川教育新闻网 作者:浏览量:635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做人的楷模,父母的形象、做人原则、思想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现在已是一年级的学生了,我在享受为人母亲快乐的同时,也在努力做一个合格的母亲,教育培养好孩子是我的责任。下面是我通过家庭教育得到的一些感想。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家长,尤其是父母的脾性、好恶和一举一动,聪明的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在生活中反复效仿。所以,要想让孩子脾气好,家长必须自己先常带笑容;要想让孩子爱读书,家长必须带头把书本捧在手;要想让孩子爱整洁,家长必须带头讲卫生;要想让孩子爱劳动,家长必须自己先勤奋……在这方面,我们有的地方做到了,但许多地方做得不够好。 比如有一次,儿子不好好吃饭,爸爸看着着急上火,就忍不住大声呵斥,还仗着自己是“专家”给孩子讲起了“忆苦思甜”理论。结果,孩子虎着脸听完后忽然一拍餐桌,站起来反驳道: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你们好好反省吧!一时间,我们做家长的无言以对! 其次,从小事做起,锻炼孩子的意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将来要融入社会,要独挡一面,因此我认为素质教育中孩子的自理能力也相当重要。从儿子很小起,我就要求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洗脸、刷牙、洗脚每晚必须要做的,适当地干点扫地、倒垃圾的家务劳动,现在已经学会了简单的做饭,所以上学以后整理书包这类小事我从没有操过心。我觉得做父母的不要让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生活,适当的让他吃点苦,做点事,会大有裨益的。 再次,就是要让孩子走出去。因为安全等考虑,现在城里的孩子多数都是“家里蹲”,放学后既缺乏与伙伴群的交流嬉戏,又难以和大自然亲近,充其量是在小区里转悠玩耍,大抵还是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因为,我以为利用放学闲暇,利用周末,利用假期,带孩子走出去,到公园去,到郊区去,到农村去,便是每个家长应尽的责任。当然,为了让孩子在了解大自然、了解城市以外的生活的同时,也有伙伴式交流,多位同龄孩子的家长互相沟通,约定一起走出去,才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要和孩子做知心朋友。我一贯主张要教孩子成才先成人,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对儿子的整体把握是注重情商的培养,充分尊重和理解,做孩子的朋友。儿子因为不熟悉而拒绝和别人玩耍,我就鼓励他和别人一起玩,你就能体会到很多快乐,学到你所不具备的见识,“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等。有时儿子闷闷不乐,我就耐心引导:有什么事情就告诉妈妈,妈妈是最关心你、疼爱你的人,是你永远的朋友。就这样,儿子慢慢敞开心扉吐露了心事。所以,要走进孩子心灵,做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总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是不过分的,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理应尽心竭力,让孩子从小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但家庭的爱不能是溺爱,把广博的爱、理智的爱、健康的爱教给孩子,才是老师和家长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标。 推荐书目:《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推荐理由: 好书推荐一:《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这本书的作者是教育专家尹建莉,她是一名教育学硕士,曾从教多年,现在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尹建莉熟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特别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和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她的女儿品学兼优,曾两次跳级,2007年16岁的女儿即参加高考,成绩超过当年清华录取分数线22分。在个性方面,她女儿自主自立、自强自爱,是北京市市级三好学生。 本书是尹建莉的教子手记,记载了她成功的教育理念和一些实用的教育方法。它首次提出了一系列新颖成功的家庭教育原则,还给出了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它不但教你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它还教你如何指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格。它集理论和实践于一身,是实事求是谈论家庭教育的典范,更是家长们最实用的育儿工具书。 俗话说,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是孩子从小的榜样。一个优秀的妈妈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一个心地善良的母亲,不太可能会培养出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而一对不孝敬长辈的父母,绝不可能培育出一个大孝子。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写道,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关注孩子的幸福感,要给孩子真正的自由。作者的一位老同学说:“我原来只看到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之间的差别。自从看了你的这些文章,才发现这差别原来是我和你之间的。作为母亲,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我其实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一本有思想、有智慧、有勇气的书。尹建莉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地思考研究;既有独到的教育观念,又有教育智慧和满满的爱心。《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一本难能可贵的家教读本,更是天下父母亲的育儿宝典,希望所有的爸爸妈妈们不要错过。 好书推荐二:《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这本书一共分六章,其中所想要表达的教育理念都是通过一个个教育故事引出来的。 作者在第一章中就提到要理解孩子的心的重要性。我们曾经都是孩子,都有着自己各种各样的小心思,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这些错误很多时候不是为了制造错误而犯的,很多时候是孩子的一种学习,一种对世界的探索,是孩子想得到肯定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却大多数时候在曲解孩子的用意,一味批评,这是很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我们小时候肯定也有过同样的心思,有过一样的事,犯过一样的错误,也一样地期待过别人的理解,但是遭到的却是批评,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那现在我们长大了,为什么却忘了当年的感觉,而用同样的方式处理同样的情况呢?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答案!因为父母、长辈的教育方式,会深深地给后代烙上烙印。因此,我们在做父母以后,一定要去改变自己身上这些不好的烙印,不要让它出来“作乱”! 书中还讲到教育孩子要有原则,要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是坚决没有商量的余地的。对孩子的爱要有度,我们现在提倡不要给孩子浇凉水,但是也不能给孩子浇开水,两者都是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只有温水,才是真正适合的温度,才能教养出真正的能自律好孩子。但是讲究原则不是苦口婆心、长篇大论的说教。一来,孩子不能理解,说再多也是没有用的;二来,这样的说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厌烦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是要讲究方法,要做到见招拆招。 在书的结尾提到了学习动力的问题。是啊!最近看到这样一句话:做任何事,都得有一个让自己“心甘情愿”的理由。少了这个心甘情愿,什么努力都要打折扣。这就需要我们摸清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针对孩子的情况我们要怎样给予指导才能让他们有学习的动力?这是很难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但是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孩子学习基本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了。其实,学习如果没有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的话,真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连我们大人都难以坚持,更何况是孩子?因此,我们也要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怎样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好书推荐三:《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这本书里,讲到了很多有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技巧。有时,孩子说出来的话,并不是为了听到父母的说教和指责。而当孩子说出来的话,在父母看来不正确时,父母会马上用大量的说教来改变孩子的想法或做法。其实,这是毫无效果的。而且,说教和批评产生距离和怨恨感。这本书里举了大量的实例。所以,很容易实际操作。 书里也讲到了一段著名的对话,“你要去哪儿?”“出去。”“干什么?”“不干什么。”那些想努力讲道理的父母很快发现这样会让人疲乏不堪,说到你脸都绿了,但是她还是不听你的话,只有你冲她喊时,他才会听你说。 孩子经常拒绝跟父母对话,他们讨厌说教,讨厌喋喋不休,讨厌批评,他们觉得父母的话太多了。书里一个八岁的小男孩对他妈妈说:“为什么我每次问你一个小问题,你都要给我那么长的答案?”他向他的朋友倾诉说:“我不跟我妈妈说任何事情,如果我跟她讲,我就没有时间玩了。” 多么真实的感受啊!这些仿佛都是我们父母每天习惯性跟孩子的语言对话。这种沟通的悲剧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缺乏相互尊重;不是缺乏才智,而是缺乏技巧。
在这本书,可以学到许多与孩子相处的技巧。我们除了爱孩子,好的父母还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这些技巧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
责任编辑:朱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