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荐书)新兴幼儿园何红娟
发布时间:2016-06-15来源:四川教育新闻 作者:网站编辑浏览量:312
我是孩子的妈妈,我们每天都要陪孩子一起阅读,我和宝贝阅读了很多很多的绘本,让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也不断的进步,孩子很爱读书,虽然认识的字不多,但是每本都看得津津有味,每本都舍不得放手,她的领悟能力也很高,故事结束了她都懂的讲了哪些道理,读书真的让我和孩子更亲近,也让孩子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们觉的要想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作为家长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如果家长和孩子是朋友,那么其子女大都性格开朗,易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创造性和思维性也都很强。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身心愉悦,能够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大脑健康的发展,使知识容易增进,思想也容易启发。反之,若是整天父母争吵不断,麻将陪伴,烟酒气冲天,那么这样家庭里的孩子的思想就容易压抑、使其性格内向或怪僻、不思进取、少言寡语、不合群等现象,对事情没有乐观的进取精神等不良后果。 我和孩子一起看了很多故事书,我也给孩子讲了很多故事,最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爱心树》——让孩子更爱妈妈。 故事里讲一次偶然的机会给彤彤买了这本《爱心树》,粗线条的黑白插图,配以寥寥数语,起初并没用引起她的太多关注。 故事很简单,意蕴很悠长。讲述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棵苹果树,它非常喜欢一个小男孩。小男孩经常找树玩,吃树上的苹果,在树上荡秋千,或是在树下收集树叶,把他们做成皇冠,想象自己就是森林之王,累了,就在凉快的树荫里睡觉,大树快乐极了。但是,时间像弓箭一样快,男孩长大了,他不再找大树玩,大树经常感到寂寞,非常想念男孩。男孩第一次回来了,大树十分高兴,可是,男孩没有心情陪大树玩,他想买很多东西,需要钱,大树就给他苹果,让他拿到集市上去卖钱,男孩不假思索地照做了。男孩第二次回来找树,他有了妻子和孩子,需要一栋房子,大树又让他把自己的树枝砍断,拿去造房子,男孩毫不犹豫地用树枝造了一栋房子,大树依然很快乐。男孩第三次来找树,他老了,很累,需要一个地方休息,大树连忙让他坐在自己唯一剩下的树墩上,孩子马上坐下来了,大树仍然快乐。就这样,大树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所有,而男孩却始终都没有想到给予大树一点快乐。 我告诉彤彤全世界很多小朋友都爱读这本书,她于是捧起这本书和我一起读了起来,前面的书页字少,她自己可以读,看到小男孩爬到大树上荡秋千时她特别开心,看到小男孩和大树捉迷藏时她忍俊不禁,后面字渐渐多了,她便偷懒了央求我来读。 我便给她读小男孩长大的那一部分,许是她没有那个成长经历,对大树的伤心难以理解,显然不如读前面感兴趣了,当读到大树只剩一个树墩时,我已是泪眼婆娑,而她沉思着没有说话,我以为她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了,正暗中高兴呢,她却说了句:“妈妈我觉得这本书不好听,太伤心了!”我不知道她对伤心的理解是仅仅因为一棵好端端的大树只剩下树墩而伤心呢,还是因为小男孩无法再爬树荡秋千而伤心,抑或是她已体味到那个大树就是妈妈的化身。 我什么也没有说,默默的合上了书,把书放在了女儿的床头。女儿只有六岁,她的世界里是一片阳光灿烂,因为风雨都让妈妈给挡住了,她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没有离开过妈妈的怀抱,她以为自已拥有的一切本就如此,她难以理解母爱的无私付出也在我意料之中。 我不想告诉她那棵树其实就是妈妈,因为感悟是岁月的凝结,我不能代替她说出或把这种思想灌输给她。路要靠自己走,感悟要靠自己体味。我相信有一天她会真正读懂这本书,她会如我般读的泪眼婆娑! 这是一个很简单、自然、亲切的故事,可是却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小孩子还是很弱小需要听大人的话需要大人的帮助,大人对孩子不仅需要反复强调,还要有耐心和包容心。
推荐书目:《猜猜我有多爱你》、《三字经》、《爱心树》 好书推荐一:《爱心树》 今天推荐是因为我们不算一个书香家庭,但是我也很热爱读书,我从小教育孩子读三字经,让她懂得里面的意思,也因为我的知识有限,所以希望能申请再次学习的机会,华丽的语言我说不了多少,但是我真心希望有机会和孩子一起学习,同时进步,让孩子以后觉得自己的父母不是文盲,也主要是陪着孩子一起成长,这样阅读可以拉近我和孩子的亲密关系。所以我很爱阅读。关于这本书的主题,中文繁体字版《爱心树》封底上的一段话,恐怕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解读了——“这是一个温馨的故事,略带哀伤的感动,慰藉人们的心灵。谢尔·希尔弗斯坦为各个年龄的读者创造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寓言;在施与受之间,也在爱人与被爱之间”。中文简体字版更进了一步,将它解读为“一则有关‘索取’与‘付出’的寓言”。可是在我看来,“索取”与“付出”的“付出”,如果换成了“给予”,似乎更加贴近主题一些。因为“给予”这个词既是“give”的直译,也要比“付出”来得主动和积极。 所以我要说,这是一个“给予”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人们更多的是把树看成为母爱的化身。是啊,如果不是爱,又怎能让树奉献了一切还无怨无悔呢?可以说整本书中最让人潸然泪下的一句话,就是那句“树很快乐”——树枝被砍光了、树干被砍断了,已经牺牲到了没有什么可牺牲的份儿上的树,依然还是那么一句话。当看到结尾处那个被唤为男孩的老人,佝偻着身子坐在树桩上,“树很快乐”那几个字又一次跳入眼帘时,又有几个人能不感动呢! 可这本书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不。比如,我们就可以提出一连串的疑问——树把一切都给予了男孩,这对于他来说有什么意义呢?原书从头至尾,直到男孩变成了一个青年人、中年人,甚至是风烛残年的老人,树还是把他唤做“boy”,这仅仅是一种亲昵,还是意味着男孩在精神层面上没有长大?树是不是给予太多了?男孩是不是索取得太多了?树这种完全的自我牺牲真的是一种真爱、真的是一种值得赞美的精神吗…… 谢尔·希尔弗斯坦把这些问题永远地留给了我们。 说到谢尔·希尔弗斯的绘画风格,人们多半会想到“简洁”一类的字眼儿。是的,谢尔?希尔弗斯坦只用钢笔作画。不止是这本《爱心树》,像那本充满了童趣的《阁楼上的光》、那本被称之为“可能是你最快读完的一本书,但恐怕也是得花上一辈子咀嚼的一本书”的《失落的一角》, 也都是用黑色线条画成的。他还常常处心积虑地大面积留白,譬如《爱心树》的第2个画面——就是说树喜欢上一个男孩那两页,左面一页是一棵树,而右面一整页几乎就是一张白纸,只是上面有一簇树叶、右下角有一只小孩的脚。不过,读者却丝毫也不会产生空而无物的感觉,因为谢尔?希尔弗斯坦已经把一个深刻而又隽永的故事注入到了那充满灵动的线条里。他还拥有一个神话般的本领,就是延伸读者的想像力。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他并没有画出树的表情,但你分明看到了树那慈爱、喜悦与凄凉孤寂的表情。还有,这本书你千万不要漏看了树枝的变化——至少是到树枝被男孩砍光背回家为止,每一页上的树枝都有不同的动作:男孩朝树跑来时,树枝会弯下来像是在招唤他;男孩戴上树叶编的王冠把自己想像成森林之王时,树枝也会像他一样骄傲地翘起来;男孩躲在石头后面和树捉迷藏时,树枝会伸得长长地去找他…… 说到这里,我想起来另外一个人:汤米·温格尔。如果不是有一天,这位《三个强盗》《克里特》的作者、后来的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得主把谢尔?希尔弗斯坦“连拖带拉……又踢又叫”地拽到了知名童书编辑厄休拉?诺德斯特罗姆那儿,我们或许要与包括《爱心树》在内的一大批传世经典失之交臂了! 谢尔·希尔弗斯坦对《出版者周刊》说,汤米·温格尔是他的好朋友(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萦绕在心的谜,我没有查到谢尔?希尔弗斯坦的传记,不知道汤米?温格尔为什么会成为他的好朋友,但我猜那一定是一个奇迹般的故事),汤米?温格尔把他拖到出版社,是想让厄休拉?诺德斯特罗姆来说服他为孩子们画图画书。尽管他一再声称自己从来没有为孩子们写书画画的计划,他的幽默是针对成年读者的,可是最终他还是被说服了。于是,就有了1963年的那本《拉夫卡迪欧:一只朝后开枪的狮子》。 读书成为我们家庭生活的重要部分,我们全部在书中吸取知识,提高修养,享受快乐,在这个书香家庭中,我要学会快乐阅读,学会快乐生活。 《爱心树》是(美)谢尔·希尔弗斯坦编写的一本书籍,由南海出版公司于2007年出版。讲述了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大树给予了一个男孩成长中所需要的一切,把无私、博大的爱给予了小男孩,而自己却不图一丝一毫的回报。 |
责任编辑:王秋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