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荐书)华阳三中苏泽芬

发布时间:2016-06-15来源:四川教育新闻网 作者:浏览量:735

IMG_5910.JPG IMG_5910.JPG

    自上学读书直至参加工作多年,作为文科生的自己,作为一名中文系的本科生,课余工作之余阅读书籍已形成习惯;写写日记,写写小文亦是常有的事。但随着年岁的增长,这样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觉渐渐隐退:读的书越来越少,提笔写文早已陌生。

   所幸的是我一直就比较重视女儿的课外阅读,为拓展知识,扩大眼界,自小就鼓励孩子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只要有空闲的周末,会陪同女儿去书店,总会收获几本书回家;也许因女儿看书太快跑书店跑得烦了,更是为节省钱,也论斤买过几次书,沉甸甸地搬回家。尽管有些大部头的书女儿还“啃”不动闲置书架,但我希望总能有一天,女儿也会饶有兴趣地翻阅文言版的《三国演义》和《聊斋志异》,还有《古文观止》、《说文解字》等书籍。

    也许正因为如此,女儿一直爱好读书,总是在繁重的课业之余见缝插针地阅读各类书籍,并有写下读书感想的习惯。这使我这个语文老师,我这个做妈妈的,越来越感觉到一种压力,一种紧迫感。尤其是前不久看到女儿在日志《渐行渐远渐无言》中写了这么一些话:“无可否认,我们处于两个不同的时代,接受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想法,甚至可以说是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自以为了解,自以为熟悉,所以才忽略了彼此间一点一点的疏远与改变——或许这才是代沟的原因?”;“太多的自以为是,最终只能渐行渐远渐无言”;“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们可不可以重新认识,然后真正懂得对方?”

   我不由得怕了。尽管我知道,女儿总有一天会有她自己的生活,我和她渐行渐远在所难免;但却绝不愿意真的到无言的境地,到相互无法交流的地步。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重拾读书的习惯。

    其实,我一直比较喜欢读那些能沉静内心,感悟生命,热爱生活之类的闲散性文字。比如史铁生,比如杨绛,比如龙应台、张晓风、林清玄、席慕蓉等台湾作家。非常喜欢三毛的率真自然,却不喜白落梅的玩弄文字般地“作”;也十分推崇周国平的哲辩真诚,却不喜余秋雨一味地“做”得太过厚重沉闷。等等,不一而足。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文风,但无论如何,他们的每一本书都带给人思考,感触,充满智慧。他们以他们的文字影响着后人。

   这就是我要求女儿博览群书,女儿却又反过来“敦促”我立志读书的故事。当然,我心里一直都知道,我不仅是一位母亲,更是一名老师。

 

 

推荐图书名称: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

推荐理由: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

    “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也不必了。 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多少父母和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着彼此却互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亲爱的安德烈》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

    我强烈推荐学生和家长共同阅读龙应台的人生三书,因为这些书能增进父母子女间的彼此理解,相互沟通,最大可能地缩小代沟,使家庭充满温馨和谐,促进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责任编辑:赵倩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