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荐书)华阳小学陈玲
发布时间:2016-06-15来源:四川教育新闻网 作者:浏览量:305
现代诗人臧克家曾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要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不停地寻找书中的“益友”,这样才能引领着一个个稚嫩、鲜活的生命去交到更多的“益友”。因此,在教师岗位工作的八年中,我并没有因为工作、生活的繁忙而忘却了“益友”,而是不断地拓宽阅读范围,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教学能力。一年来,我阅读的书目大致分为四类: (一)语文教学方面: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面对这样的挑战,我认真研读了以下书籍,从教学观念到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1、吴忠豪主编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2、教学杂志《小学语文教师》3、管建刚主编的《我的作文教学故事》4、王荣生主编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二)班级管理方面: 本学期我教的是一年级,刚进入小学的孩子们在心理上和生活上都还有很多的不适应,需要一点点的融入和适应。这时,《孩子,你慢慢来》、《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和《56号教室的奇迹》等关于班级管理的教学专著给我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文学方面: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阅读文学作品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增强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让我们有涵养、有气质、有深度,是生活不可缺少的营养剂。在陪伴孩子们阅读的道路上,我阅读的书籍有:《论语》、《南渡北归》、《追风筝的人》、《金子美玲诗集》、 《绿光芒》《狮童》、《我的母语课》等。 在教育教学中,我努力将自己在阅读中点点滴滴的收获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我还结合学校的区级课题《主题阅读与智慧表达的实践性研究》的研究和探索,主要取得的成绩有: 1、参加成都市赛课获二等奖。 2、参加新区学科大比武获一等奖 3、教学故事和论文多次获区、市级一、二等奖 4、承担区教研课,并做阅读分享 推荐书目:《从教课文到教语文》、《56号教室的奇迹》、《南渡北归》
推荐理由:
好书推荐一:
2010年秋季,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受教育部委托,举办了“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班,来自江苏、山东、吉林、安徽四个省的160多名骨干教师分三期汇聚黄浦江畔,沉浸在上海师范大学浓郁的学术氛围里,在语文教学专家的引领下,围绕着语文课要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这一当前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结合小学各年级具体课例开展了专题行动研究。这本书汇集了12个研究课例,就是三期“国培”班学员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成果。本书12个研究课例,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一个个课堂热点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国培”班学员提出,是他们在长期语文从教中最感困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这些问题大致分为四类:
(一)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
语文课教什么,这是研究课程层面的问题。语文课到底要怎么教,这是研究教学层面的问题。语文课首先要研究“教什么”的问题,这涉及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确定,选择的依据一是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课程标准中的年段目标,三是文本。研究这个问题就需要厘清语文“课文”和“课程”的关系,从“课程”层面来认识和确定语文课究竟“教什么”,处理好课文思想内容理解和语文本体性任务落实的关系。
1、“理解”与“运用”并重的阅读教学
心理学家研究,学语言不能从词典上学,没有具体的语言环境,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学不好的。语文课上学生语言学习的路径是通过课文学习,通过课文中丰富的规范的语言输入来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通过情境化的语言输出来促进课文语言的同化。课文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新的词语和句子泛型,也为学生提供了真是的富有意义的语境,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强调朗读课文,熟读课文,其目的不仅在于读懂理解课文内容,还在于把课文语言输入到学生的语言仓库中,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结合具体语境的语言输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也更有利于学生运用。其实语文课减少课文内容分析,省下的时间应该放在表达能力训练上。
2、阅读教学内容的取舍
3、追寻“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
(二)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仅仅从课文的特点出发,不能局限于教师对文本的主观解读,也不能只考虑年段的目标要求,而是要以学生为本,要严格按照儿童认识规律来确定,要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青蛙看海》教学目标为例。
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堂课的成败。从行动研究开始,团队成员就对这堂课教学目标的选择展开了深入研究。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设计中确定的教学目标显得多而杂,执教者试图把课文解读时发现的语言因素尽可能多地插入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识字教学和朗读指导等低年级应该突出的重点反而被淹没了。团队成员经过研究,大胆地在第二稿删去了“认识反问句”、“认识对话的三种提示”等教学目标,将“识字和词语理解”确定为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使得低年级识字教学重点更加突出。相比之下,第三稿教学目标设计得更加明确简要,就是三条,第一条是识字写字,第二条是朗读,第三条最有创造性,是结合说话感悟道理。三条目标条条凸显语文课程特性,指向明确,操作性和可检测性都很强。团队成员在课后反思中一致认为,经过这样的行动研究,对如何选择并确定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1)制定教学目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有舍才能有得(2)每篇课文教学目标一定要有重点,重点突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教学目标要抓住各年级教学重点,这样才能区分出各年级语文教学不同特点。
(三)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
“教课文”主要围绕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设计教学过程;而“教语文”需要围绕语文目标的落实来设计教学过程,需要围绕每一条目标的落实细化指导过程,必须删去那些看似必要,但实质上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冗余环节,要善于取舍。教师一定要明白“有所失才能有所得”的道理。
(四)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习作教学要明确指导的重点,要重视习作方法的教学,习作的指导和评讲要形成合力,引导学生在完成习作的过程中掌握习作的方法规律。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做出回应,更在于全程展示每个课例的打磨过程。书中的每一个课例都包含 “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设计及研讨”,“基于团队协作的教学设计及研讨”和“基于实践反思的教学设计”,以及团队成员围绕教学设计在专家引领下开展的反复多次的研讨打磨过程。这三份教学设计以及围绕这些设计开展的研讨,清晰地记录了团队成员在行动研究中经历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智慧碰撞、教学方法删选、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轨迹。
好书推荐二:
这是一个普通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也是一本值得每一位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和教育同行用心品读的教育书。
读完《第56号教室的奇迹》,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雷夫用“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培养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为“对的理由”循规蹈矩,他让“六阶段”成为凝聚全班的粘着剂。 雷夫在书中这样说:“信任是地基,‘六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也许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孩子们看到老师来了,会很快坐回原位,原本吵吵闹闹的教室也立刻安静下来,有时,还能听到有人这样告诫同学“快坐好,老师来了!”这就是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遵守纪律是因为不惹麻烦。如果不遵守纪律呢?麻烦就来了,就会受到惩罚。 处于第一阶段的孩子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的,因为害怕惩罚而遵守纪律,这一阶段的孩子就是靠惩罚起作用的。
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雷夫会在上课的第一天就开始和孩子们建立伙伴关系,先请孩子们信任他,同时承诺对孩子们的信任,接着要孩子们把第一阶段的思维抛在脑后。雷夫的教育一开始就是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 他说:“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让孩子明白怎样做才是对的,也就是让孩子“为对的理由”循规蹈矩。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相信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带着“小红花”之类的奖品进教室时,孩子们就会表现得特别认真、特别出色,因为他们在冲着那些“小红花”努力着。这就是道德发展的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为了得到“小红花”,孩子积极举手回答;为了让老师画上一面红旗,孩子认真写作业;为了得到小礼物,孩子们言听计从,相信很多老师会为此而沾沾自喜,甚至相信孩子在自己的诱惑下已经爱上学习、学会守规矩了,其实这未必是真的。分析我们的奖赏行为,教师是这样想的: 我有小红花当奖品,你为了得到小红花,就得努力学习——目的在于“学习”;学生会这样想: 我只要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我就能得到小红花了——目的是“小红花”。针对于同一项教育活动,教师指向的目的是学习,学生指向的目的是小红花。不可否认,奖赏的手段确实比惩罚进步了,但是,从教育的目的看,两者并没有什么区别,孩子在第二阶段的思维是冲着奖赏去的,教师也就是投其所好,以“贿赂”式的手段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可以说,这一阶段的思维,教育孩子是 靠贿赂起作用的。
我个人认为,在孩子发展过程中,这种手段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但绝不能仅停留于此,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喜欢学习,学会自律。如果总是用小红花之类的刺激让孩子努力学习,就会强化学习之外的功利性,而忘记学习本身的趣味性,更难以培养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这就有悖我们的初衷。因此,我们又得思考: 为了得到奖赏而努力学习,这样的理由对吗?
对于道德发展处于第二阶段的孩子,雷夫是这样说的:“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给予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发现,当孩子们喜欢某位老师时,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也很荣幸地受到孩子们的重视,并且愿意为此而认真写作业。这是道德发展的第三阶段——想取悦某人 ,这是靠人格魅力起作用的。不可否认,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教育学生也是教育手段之一,教师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好书推荐三:
《南渡北归》是一本描绘大师的佳作,虽然在我看来,许多大师的风骨并没有表现得太淋漓尽致,是零散、琐屑的片段构成了一个个大师的剪影。梁启超,只是众多大师中的一位,但对我个人而言,他是主角。
梁启超的一生,似乎都在与变革、混乱的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他在慌乱中逃亡,在变革中崛起,他曾在一系列文章中对奴隶性的表现、产生根源及其严重危害作了系统、深入的剖析。在与革命派论战的过程中,梁启超创造了一个新词:中华民族。他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七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词。他认为,中国人家庭观念、乡土观念浓厚,但毫无国家意识,只知道服从权威和统治者,不知服从国家和主义。他在那些举国困苦的年代,为了中国文学的未来而担忧,他一面主张引进西学,一面主张中国人要学会创新,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梁启超拿起文学的笔,书写下了他的新思想。岁月的流年带走的是他青涩的无知和淡淡的无奈,陨落的梦想是凋落的栀子花,芳华犹在,悠悠地飘落,跃然于脑海的信念是青春最美好的记忆,在成长中沉淀却不消逝。记录下的缱绻是生命中悠长的河。少年的梦想在风中实现。
穆旦说:“但如今,突然面对着坟墓,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但是,在那动荡的年代,那些学者们只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南渡北归”的含义在于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如胡适、梅贻琦、傅斯年等等,随着内战爆发,带着自己的个人理想和抱负,越过台湾海峡,进行第二次南渡,并最终长眠台湾,死后倍受哀荣。而陈寅恪等一批知识分子,则在南渡中突然改辙更张,回归故土,但仓皇张望时,却不知如何适应,终于在大时代的革命洪流中哀婉地死去,身后情境凄凉。更有一批原地不动的知识分子,紧守故土,积极改造,其晚境凄凉;也有一部分投靠江青等权贵,红极一时,最终又陷于世人皆曰杀的尴尬之境,令人悲叹。这不仅是大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抉择,也是小人物在大时代的缩影:有的人选择了逃离,有的人选择抗争,有的人选择固守不动,有的人选择投靠他人……《南渡北归》用学者们的选择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中每个普通人的抉择,知识分子精英的变迁只是那个年代中一个小的倒影,而南渡的远远不止知识分子精英,南渡的还有中国人民的精神和财富,那些大人物的远去,不仅仅是个人的远去,也是一个时代的远去。
“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每个人在读完这本书后,都会为此感叹和扼腕,但是,我们何必为了已经远去的大师在独自叹息呢?大师真正的魅力不再于让我们为之感叹,而在于很多年后,当他们远去,却能把那坚定的足迹留给后人。他们在面对国破家亡时毅然投入救亡图存的潮流中,且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学科研,保住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他们拥有强烈的自强精神。而现在,我们身处和平年代,却每天在面对着他们辛苦捍卫的中华文化时抱怨,没有了当初的力量与激情,是时代造就了他们,还是时代糟蹋了我们?
一本书的好,不再于别人对他的评价,而在于它对我们心灵的升华,《南渡北归》让我知道,纵使路途坎坷,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勇往直前;纵使前途渺茫,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坚持不懈;纵使北归无期,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坚强不息。
|
责任编辑:朱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