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荐书)太平小学杨友芳
发布时间:2016-06-12来源: 作者:浏览量:391
春去秋来,鸿雁过往,时间转眼飞逝。回顾自己走过的教学之路,我从阅读中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的舞台。 记得刚来小学一个多月,我感受最深的居然是:做小学老师真心不容易啊!个个都是“侠士”,“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不信?你瞧,教室的黑板报、橱窗文化,学生如果太小,那老师就得亲自上阵,要是没点绘画的基础那还真不行,除了绘画,那还要有点设计吧,点子得新颖吧!书法、朗诵那更是必须要会的,否则怎么教孩子呢。如果再会点音乐、信息技术那就更好了。除了这些还得要会跳绳、四肢还得稍微协调点,因为有时还要临时充当一下体育老师。最后,吃饭时、孩子受伤时、委屈时还要扮演一下妈妈的角色…… 显然我对这“十八般武艺”还不精通,怎样才能快速的融入其中呢?无意中看到一句话:“当你迷惑的时候,那就读书吧!”读书成了我唯一的稻草,我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一名“侠士”。 一、多读书,夯实语文基础 作为一线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自觉读书责无旁贷,首当其冲。 刚接到这个班,发现学生没有读书的习惯,也不太爱读书,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的阅读的能力较差,知识面相对狭窄。怎样提升学生的学习,除了狠抓基础知识之外,我觉得除了治标更要治本的方法唯有——读书,让学生大量阅读从根本上来解决。可是要让孩子读书,首先要从我做起!我利用业余时间将现阶段学生需要阅读的名著挨个读遍,重点内容做好笔记。尤其在讲课时穿插所涉及的故事。讲到《唱脸谱》我为学生谈到了曹操的故事以及对曹操的评价,更推荐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让孩子们认识一个真正的曹操;《谈读书》我为学生推荐了《水浒传》,让学生感受到施耐庵在书中刻画的栩栩如生的108员好汉的不同性格特征,为作者刻画人物的精妙手法而拍案叫绝;《美猴王》我让学生将这篇文章与电视中的情节对比阅读,写出自己的理由和感受,让孩子在对比中感受文字的魅力,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除了在课堂上渗透读书的理念,定期开展读书推荐会,读书感受会,让学生由读到思、想,再到写,将自己读书感受用文字抒发出来,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书会上不断的磨砺、不断的成长,知识面广了,底蕴深了,教学起来驾轻就熟,事半功倍。孩子们的读书热情也越来越浓烈,“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也成为孩子们的座右铭。 二、教学从模仿到独立 作为新教师最让人头疼的是拿着一篇文章不知道教什么,如何教,茫然。这时想起了一位老师说过的话,可以借鉴名师的案例。于是我观看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等许多名师的教案、实录,试着将他们的内容用到自己的教案中,甚至搬到课堂上。上完后,虽然会有些不尽如人意,但是把握住了对教什么,如何教。课后再写下自己的反思,加上适合自己的内容,这样既快,又好。我的教学开始了模仿之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掷地有声的告诉我们,如果读书不思考,往往进入宝山而空手而回。读书是汲取别人的智慧,而思考才是自己的智慧。于是我在汲取别人经验之后,开始钻研教材,钻研学生,想着法的不让自己轻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失败,终于学会解读文本,加之别人的经验,终于有了自己的方法和风格。上课真正轻松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 三、学会用心和学生交流 记得有老师跟我说过:“你要是管不到学生,教的再好也枉然。”这一点在我接触到他们之后我便发现了。 “你们当老师说的话都是假的,虚伪的,你给我的关心在别的同学眼里就是挖苦。你一直都在针对我,你是老师啊!你怎么跟学生计较。”此时的我懵了,没想到我对他的关心,对他的严格要求在他心里,眼中竟然会变的如此不堪,他的话让我无言以对,他的话像一根根针插进我的心脏,痛彻心扉。我万万没想到的还在后面,这只是开始。 接下来我把他带到了教室,希望能够借助其他同学之口来告诉他我不是针对他,只是想严格要求他,不是虚伪的人。可是再次让我没想到的是同学们沉默了,而他一再向我叫嚣着,数落着我的不是,我此时已不知所措,于是点了几名同学问:“你们也觉得我对你们不好吗?”我多么盼望着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在我的期待中那几位被我点到的同学终于开了口,答案也如我所期待的那样“好”,但是听着这一声“好”,我原本不安的心似乎并没有如释重负,反而越发的不安,不好的念头在我的脑海里不断闪过,不想的预感越来越强烈。落寞的我决定还是单独再和那孩子沟通,于是再次带着他走出了教室。可刚踏出教室没几步,接踵而来的竟然是拍手声、欢呼声。我再次懵了。我和他又回到办公室,我试图和他沟通,可没想到他的话彻底把我打垮了。“他们都在背后说你,你没听到欢呼、拍手的声音吗。”我终于明白了,我最不愿相信的事情发生了。可此刻的我还是抱着一丝希望说:“你那么肯定他们是在为你拍手声、欢呼声吗?”“我不知道”他的回答简洁干脆。我彻底垮了。虽然只是这学期才接手这个班,但相处的这些时日,再怎么说也是有感情的,而且学生以前也曾表示过他们对我的喜爱,再回想起我接手后一起经历的种种,也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爱啊!我真不敢相信会这样。最后我还是决心去求证,哪怕得到的答案会让我彻底崩溃。 学生不仅是学生,他们也是有感情的,只他感觉到你对他好,他才会对你好,俗话说“攻心为上”。自从这之后我开始改变了。我翻阅了许多教育类的书《班主任兵法》、《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等,从中去寻找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并时不时的关怀、叮嘱,学生犯错了,耐心教育,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试着站在他们的立场来思考等,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摸索,终于赢得了学生的心。 在经历的岁月里,我发现一个人最大的障碍不是其他任何东西而是自己,只要战胜自己,就战胜了一切。当自己感受困惑、迷茫、无助的时候,读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甚至教育发生改变。或许我的感悟还很浅、很少并且还伴随着酸楚与快乐,但正是因为读书,我的阅读教学成长之路才不会孤单,才会越走越远! 推荐书目:《热爱生命》,《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人生若只如初见》
推荐理由:
好书推荐一:《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于1906年写的一部短篇小说,全文只有一万五千多字。初读这本小说缘于几年前教学中节选的一部分。当我读到淘金者用智力和毅力咬开了尾随他的病狼咽喉,并吮吸了病狼血这一情节时,我整个人为之震惊,震惊这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了活下去,可以用牙齿咬断让人厌恶的狼喉,吞下让人作呕的病狼血。更好奇这是怎样的一部小说,又是怎样的作家才能刻画出这样的人物,写出这样的情节。带着震惊与好奇,怀着更多的期待读了这本书。然而时隔4年,再读《热爱生命》虽然少了当初的震惊与好奇,却多了一份对生命的思索。
小说中淘金者为了活下去,吃雪水、吮吸啃光的骨头、在一次次昏迷和绝望后又重新振作起来,再次上路,最后在奄奄一息的情况下,仍然与病狼殊死搏斗,此刻我似乎也跟随淘金者经历了一番生死考验,为他的痛苦遭遇而潸然泪下,更为他的顽强求生意识和钢铁班的意志所深深折服。此时的我还不止一次的问自己:一个人对生命的渴求到底有多强烈?假如自己面临这样的绝境会为了活下去,那么做吗?或许这只是小说,这样的人也只能是作家虚构的假象。可是了解了关于杰克•伦敦的经历后,我在发现淘金者的经历不正是作者自己吗?
杰克•伦敦出生于旧金山,是一个私生子,当过报童、小工、水手、麻织工人,失业后到处流浪,住在贫民窟,甚至还被捕入狱。然而在这样的生活中他却没有被生活打垮,反而进行大量的阅读,更加勤奋的学习,最终走向了人生的巅峰。我想杰克•伦敦的经历不就是在热爱生命的经历吗?他不就是在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来诠释了对生命的热爱吗!
回想起前几年的我,正是人生不如意之时,对于一个已经三十出头的人来说,工作迟迟不能落实,想要选择放弃,回家带孩子,做一辈子家庭主妇,可又不甘心,更不甘心的是学无所用,遗憾终生;可继续参加考试,又将面临和一批20出头的年轻大学生同场竞争,无论年龄、记忆力都不如人,想从中脱颖而出谈何容易,现实和理想让我骑虎难下,难以抉择。尤其在面对一次次失败和打击后,现实熄灭了我希望的火焰,浇熄了我生命的斗志。然而《热爱生命》这本书出现在我的生命中,淘金者对生命的热爱唤醒我的求生意志。于是每天下课后主动看书,一本不够全面,就两本,一套习题做不好,就两套。甚至决定一次考不上,就两次……或许那时的我正如淘金者一样被逼上了生活的绝境,人一旦被逼上了绝境,对生命的钢铁意志就被激活了,这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矣!再后来,终于如愿以偿,就像书中所写的:‘这好像也印证了书中的一句话:“在经过了千辛万苦之后,他居然还会死掉,那未免太不合理了。”’在那时我认为热爱生命的方式就是:面对困难,不断奋斗,前进!
后来,父母的先后离世,让我再次想起了书中所写的:“生命就是这样吗,呃?真是一种空虚的、转瞬即逝的东西。只有活着才是痛苦,死并没有什么难过。死就等于睡觉,它意味着结束,休息。”是啊,生命就是如此的短暂、脆弱,甚至来不及陪伴一个人走完一生。在那时的我认为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善待生命、好好活着!
《热爱生命》这部小说让我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教会我在人生不同阶段热爱生命的方式,这也是我要推荐给读者的理由。小说的结尾淘金者获救了,然而让我遗憾的却是杰克•伦敦本人没能像小说结尾一样圆满,他选择了自杀,没能永远的去热爱生命。这并不能影响我对待生命的态度,反而让他成为我人生中的反面启示,也促使我时刻提醒自己人生苦短,生命不易,且行且珍惜!
好书推荐二:《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一堂好的语文课是怎样磨成的?吴忠豪主编的这本《从“教课文”到“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专题行动研究》瞄准小学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课堂教学中的热点和关键问题,精选了12个课例,通过细致呈现“磨课”过程,对阅读课如何教学、语文课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如何围绕目标设计语文教学过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看了这本书,我感触颇深。我也用自己的感受来为你推荐这本书!
一、改变教学思路,用课文来教语文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我们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评价“教课文”或“教语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我们很多时后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课文上完,学生的主要收获是加深了些对课文故事情节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语文”能力方面似乎没有明显的长进。这样的语文课可以认定是“教课文”。反之,如果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能够明确地说出这堂课“学会”了什么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训练,有哪些新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大致可以认定教师是在“教语文”。
语文课文包含的课程内容很多,我们不能全部都教。课文究竟要教什么,是每位教师必须要明确的。我们通常是什么都抓,却什么也没抓到。其实每一次的备课不能只将目光停留于情感渗透点、朗读是否完美,课堂教学设计是否精彩。因此教师要有选择、舍弃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个艰难的过程。而应该思考,当下课铃声落了,孩子们走出课堂时,脑中留下了什么?如果每节课语文教师能将目标定位语言训练点的培养,语文方法的传授,真正让学生“得言”而不是“得行”,则会实现美丽的“转身”。
二、用课文来教语文,让语文更有语文味
每篇课文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问题。 我们以往的课堂常常只关注学生理解了没有,对于某种语文方法只限于了解。今天我们知道了要“学以致用”,语文方法只有迁移运用,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实践,才能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深地痕迹。平时在教学中,我们都是围绕课文设计教学过程,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主要放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上;而课堂教学时间也主要用在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文章重难点上,大家都只是在教课文,不是在用课文教语文。一堂课上下来,学生只是加深了对课本的解读,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却没有在学习方法上受益,语文能力没有得到长足的进步。比如,同样是教《太阳》一课,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带着学生研究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而一位台湾老师,却在设计上突出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和课文的表达方式。吴教授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从课文内容中学习学习方法,从理解语言到运用语语言,关注儿童语文发展。其关键就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文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学中,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能抓住课文的知识点和切入点,把文本作为载体,来教学生学语文,在课堂中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比如,如何指导学生写批注。要先指导学生如何做批注,怎样将自己在静心阅读中体会最深的道理写出来,老师可以用展台展示自己做的批注,使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中去学习领悟的方法、做批注的方法,在认知中运用,在运用中得到迁移。
三、多读书,加强知识的修炼,真正走向教语文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许久以来,我们的备课就是按部就班的执行教科书确定的课文内涵,孩子们在千篇一律的教学中怎会有属于自我的个性理解?今后的教学要让自己敢于质疑教材,敢于抛开教科书的界定,敢于提出带有个性色彩的观点解读。教师只有自己博览群书,才会在课前拥有自己深刻的个性解读,也只有丰厚的语文功底才能真正让教师抛开教材真正走向教语文。另外,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把课外阅读指导课安排进课程表,为读书营造氛围、创造条件,我们的语文课才能有语文味,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们的语文老师,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来个华丽的转身——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再一味做个“听众”,你说他听;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做个“观众”,你演他看;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做个“秘书”,你写他记;更不要让孩子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那真正的课堂更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没有智力挑战,没有思维训练的语文,就会逐渐走向肤浅和平庸,最终就会味同嚼蜡。
好书推荐三:《人生若只如初见》
偶然间,在河北电视台的《读书》节目中,听说了安意如和她的书《人生若只如初见》,不知怎的,心里有微微的触动。初见,多么美妙的邂逅,如果时间定格于此……
一个“若”字,道尽了人们的美好愿望,然而,世事哪能尽如人意?安意如用她那艳而不妖的文字、犀利的笔墨去洞悉那一段段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诠释那些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读完亦觉口齿留香。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多么脍炙人口的誓言,然而对于帝王,这寻常的誓言,反而成了不寻常。帝王家,那个见不得人的去处,竟然有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奇迹。然而快乐太短,只因快乐太浓;快乐太浓,忧伤便无可挽回。帝王也有他的悲哀,这个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的光环成的他们爱情的杀手,无辜的女子承担了一切的苦果,马嵬坡前,一抔净土尽掩风流。哀婉——若,人生只如初见?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试问谁不喜欢那一起慢慢变老,不离不弃的执着。然而有时“山盟虽在,锦书难托”,陆游与唐琬如是,焦仲卿与刘兰芝亦如是,孰之过?相爱太深是错,没有恶意也可以导演出无法遏制的悲剧;生不逢时是错,封建礼教桎梏下的标准男儿,思想里有“孝”,但更多的是“顺”。当初本是属于两个人的感情,而今增添了太多的情感纠葛,负荷怎能不沉重?凄美——若,人生只如初见?
人们终究是向往美好的,不希望任何人去打破那美好的宁静,正是人们追求美好爱情的夙愿成就了凤求凰的千古美谈。记得《红楼梦》中贾母说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在封建社会,终生大事应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想都不能想,否则便是“鬼不成鬼,贼不成贼”了 。更何况是“琴挑”与“私奔”?但人们并没有去责难这对才子佳人,反而这对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成为千古佳话,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们的爱情真如传诵的那样美好么?岁月的蹉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有时无异于转过寻常巷陌遇见一个寻常人。才子前面总要冠以风流二字,就连决绝书也要摆弄一点笔墨;佳人也不甘示弱:“噫,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我仿佛听到弦外之音:叫你也这般可怜这般惨!然而人们不愿意去窥视这段小插曲,也不愿意去过多的揣测他们爱情的分量究竟有多重。唯美——若,人生只如初见!
|
责任编辑:朱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