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荐书)煎茶小学贾文群
发布时间:2016-07-14来源:四川教育新闻网 作者:网站编辑浏览量:3968
推进学校书香建设师生阅读工作主要事迹: 煎茶小学青年教师较多,他们是学校发展的希望和后劲。而这部分青年老师特别需要学习,需要培养。而读书历来是古今圣贤修养身心,提高境界的重要途径。 如何实现绿荫讲堂对教师培养的效益最大化呢?在徐校长的指导下,我将20多名成员分为三个学习小组,每学期共同精读一本教育类书籍,每月开展一次汇报交流。交流分为4个环节:读书汇报、教学故事分享、讨论交流、美文推荐。读书交流活动由三个小组轮流承办、主讲。在活动中,该小组的教师有上台汇报的,有发表意见进行点评的,有当主持人的,有进行故事分享的,有美文推荐的,有摄影摄像的,还有有撰写新闻报道的,每个老师都分配到了任务,除读书分享的收获以外还锻炼了各种综合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在活动中,何丹老师的幽默风趣的点评启发了大家的思考;熊小平老师娓娓道来的教育故事中透露出炽热的教育情怀;胡瑶老师的主持灵动大方;平素少言寡语的罗伟老师走上讲堂,却是那般活力四射、妙语连珠,不一而足。除了汇报交流而外,从青年教师们流泻于笔尖的感悟也见证着他们成长的足迹。 在绿荫讲堂活动中,我惊奇地发现,其实每一位老师都是一粒珍珠,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我们只需要为老师们搭建好一个成长、展示的平台,那珍珠就会熠熠生辉,照亮孩子,照亮学校!每一次绿荫讲堂的活动,我都全程参与,一起聆听,也参与分享,因为那是一场愉快的精神之旅,每一个人均会收获到属于自己的成长。
除了在青年教师的绿荫讲堂上交流阅读收获,我们还定期组织全体教师参与的阅读分享活动,由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分享交流。老师们畅谈了自己的读书所得,分别就读书的经历,读书的好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感悟以及如何挤出时间来读书等方面介绍了各自的经验和体会,共享了读书的快乐。他们的分享有理有据,异彩纷呈,对老师们的读书有直接的借鉴意义。通过活动,老师们深深地感到作为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广博的整体视野,而且必须将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在不断吸纳精神营养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 与书为伴,岁月静好——我的阅读史 梳理我的阅读史,可以截取四个典型片段来讲述。 第一个片段是学龄前。我在学龄前读过一年的幼儿园。当年的那个幼儿园很简陋:铁栏杆窗棂,红砖墙,泥地,开了缝的条桌,没有镶边、泛光的黑板,斑驳的墙皮。唯一能够让记忆中的幼儿园光鲜亮丽起来的是老师每天放学前的故事。老师初中毕业,皮肤白白的,身形微胖,声音清脆,平、翘舌发音标准。每天临放学前,她总会捧起故事书,给我们读里面的故事。有的故事能听懂,明白意思,有的故事模模糊糊不甚了了。无论懂或不懂,我都听得异常专注认真。老师的声音清亮、润糯,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魔力吸引着我,后来当我读到“娓娓道来”这个词语的时候,幼儿园老师讲故事时的音容笑貌跃然眼前。老师手里那本书约莫三指厚度、封面已经磨损得不成整形、泛黄、边角微卷,无论在当时亦或现在我的眼里,都是令我神圣的向往。它向我畅开了阅读之门。 第二个片段是读书时代。上小学了,字也认得多了,终于可以自己读故事了!不用眼巴巴的等着老师的故事了!但凡能够读到的故事书都不会放过,能够看的主要有三种书:《故事大王》和《故事会》、连环画。这些书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从哥哥姐姐那里得,二是从同学那里借。一旦自己拥有了一本《故事大王》或《故事会》,会先从头到尾到广告地啃一遍,然后再一本万利地把这本书与别人换书看,让手里的这本书发挥最大价值。尽管这本书已经发黄、已经没有封面封底衣冠不整,依然不影响它在小伙伴手里的流通率。能拥有看不完的书是我读书时代除了吃之外的最大美梦。 第三个片段是踏上工作岗位。刚刚走上讲台,学校里每月要进行“七认真检查”。七认真检查的其中之一就是检查读书笔记,每周要写10篇,写在专门的笔记本上。为了完成这些读书笔记,我到学校图书室借阅了不少书来看。看到其中感兴趣的就抄在笔记本上,后来发现还是不容易把这10篇抄满,于是又继续去借范围更广的来看。借此机会,我阅读的范围更加广。在一番宽广的海淘式看书中,我逐渐的学会了筛选和甄别:《教师博览》广泛涉猎国内外教育的最新理念,能让教育视野开阔到国内国际;《小学青年教师》中的教学案例易于模仿学习,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四川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都涉及,于我的针对性不强;《小学语文教师》前半部分都是当前小学语文最前沿、最有思考和影响力的文章等等。于是《教师博览》、《小学青年教师》、《小学语文教师》等就成为了我的座上客。后来,一旦在教学上有疑惑,除了向身边的老师请教,我常常在阅读中寻找答案:《班主任兵法》、《好课是这样炼成的》、《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集萃》等。再后来,学校鼓励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竟然也试着投稿,在省级刊物发表了四五篇,还寄来了稿费,也算意外收获。得益于这些教育类书籍的阅读,即使我身处偏僻的乡村小学,即使我参加专门的学科教育培训的机会微乎其微,我也逐渐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多次承担学校的公开课、研讨课教学,并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 第四个片段是关于生活。生活远比电视剧精彩。阅读是一条清浅的小溪,流淌在我生活的四季。平常会在床头或沙发放一本《读者》。每一本《读者》,总有一篇文章会让我潸然泪下,或悲伤或温情,心里面最柔软的一角被牵动。有时,我喜欢读东野圭吾的侦探推理小说,如《白夜行》《鸟人计划》,严密推理的故事背后依然是永恒的亲情、友情、爱情,只是比常人的更加尖锐。当生活遭遇漩涡难以排解,我喜欢到书城漫无目的浏览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总会有一本书的某一句话会让自己豁然开朗。也许道理都懂,但只有在书中层层铺排的思想后面自然出现的那一句话才能直达心灵深处,照亮心扉。
与书为伴,岁月静好。 推荐书目:《中小学德育魅力人物50例》、《听窦桂梅老师讲课》、《班主任兵法》 推荐理由: 好书推荐一:《中小学德育魅力人物50例》: 《中小学德育魅力人物50例》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十二五”重点规划图书“中小学魅力德育”丛书中的人物选本。该书通过介绍一批在新课改中成长起来的优秀校长,展示他们的德育理念和德育实践。为读者汇聚学校德育管理方面的不同智慧和宝贵经验,展现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视野和德育工作者的独特魅力。 《中小学德育魅力人物50例》中许多校长在实践中充分展示的对于德育与教育关系的深入认识、对品德发展及德育规律的不懈探索与宝贵心得,都是在德育领域科学探索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些成果不仅极大丰富了我国德育经验的宝库,而且有助于人类德育专业知识的增长,更是促进全国同行走向“德育专业化”最具参考价值的学习材料——因为告别“摸石头过河”的经验型德育特别需要有过河经验的校长们多多讲述自己率先过河的故事。50例立德树人的动人故事可堪称示范全国教育同行者,实乃一种社会担当、一种专业精神!这里所谓的社会担当,其实就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校之长所应当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当代社会其实最需要教育工作者有所担当。一方面是因为当代中国诸多社会矛盾的彻底解决端赖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产业转型,而这一转型的实质乃是人的转型,因而是教育的转型。如果中国教育仍然只是训练死记硬背的标准件,而不培育有德性、个性、创造性的社会公民,这一转型肯定会遥遥无期。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道德建设本身的紧迫性。近年“具有国际水平的”负面道德新闻层出不穷,以至于有人惊呼“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诸多道德失范不全是学校和德育的责任,但是一味抱怨社会、推卸责任也肯定是错误和绝望的逻辑。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教育者实在没有简单抱怨的权力,只有契机耕耘的责任。50位校长以其精彩的德育实践充分展现了他们作为教育领导者立德新民舍我其谁的崇高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好书推荐二、《听窦桂梅老师讲课》 窦桂梅的语文课就是“小心地”呵护、培育着孩子们精神的成长。她的课堂,吸引我的不是课堂教学的种种娴熟技艺,甚至也不是她所倡导的主题教学,而是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同时又是一个易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富有激情的学习者的姿态,陪伴、引领年幼的学习者。她的课堂忠实于教材又超越教材,不再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而是立基于所身处的历史文化、社会人心。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整本书透露着敢于超越的可贵精神: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从窦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敏锐地发现,她的每一节课并不仅仅围绕着课文内容打转,她总会带领孩子们走近文本,走进文本,最后再走出文本。她的“主题教学”的流程就如同一幅绝伦绝幻的画作的框架,整体把握,不断积累,螺旋上升,逐步沉淀,深化主题。“超越”并非摒弃,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在课堂上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文本中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丰富人生涵养。这样的超越不仅仅是教师的一种渴望成长的素养,更是为了让学生得到终身发展的一种责任。 这种超越,窦老师做到了首先敢于质疑,敢于直面教材。在《圆明园的毁灭》讲完之后,面对很多老师善意的提醒:这篇课文不能这么讲,让孩子们知道那么多,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如果换做是我的话,我可能不再坚持自己的观点,改变教学思路,仅仅让孩子们了解帝国主义的无耻行径就行了。而窦老师发出这样的疑问:“从反思的角度来认识圆明园的毁灭,这样的设计真的太残酷了吗?我们到底需要为谁遮掩呢?”她觉得,面对纯真的孩子们,一味地隐瞒真情,一味地灌输仇恨,就是愚弄和扼杀理性,这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应该做到的,我们要让孩子们拥有理性,理性地学习课文,理性地面对历史,理性地面对世界! 没有这样的质疑和超越,因此我们只能平庸地教学,让孩子们跟着我们走进教材,走出教材,却无丝毫改变,因为我们还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之上。而窦老师是真正的“用教材教”,不拘泥于教材,学生不受制于课文,他们都把上课当成一件有趣的事情,做一件有趣的事情,自然能迸发更多的灵感与激情。 做到“超越”,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对学生和教学的无限热爱,只有这样,才能走向超越,走向卓越! 好书推荐三、《班主任兵法》 作者万玮,是一位优秀班主任的教育手记,充满了爱心、耐心和教育智慧。文章最初发表在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教育论坛——K12教育论坛和白鹿洞教育论坛上,引起极大反响,随即又在《教师博览》、《新教育》等杂志连载。 《班主任兵法》在班主任工作的实践上、理论上都反映了作者自己独到的做法和思考。在实践方面,作者强调在“爱”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的情况下,在班主任工作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有时甚至是严格、严厉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掌握学生心理基础上擅用谋略、机变的教育智慧和胆略。在理论方面,作者开创性地将兵法的理论和原则运用于教育领域中,探究了兵法与教育(尤其是与班主任工作)之间的关系,并对许多中国古代兵法理论(如“攻心为上”、“克敌无形”、“上兵伐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等等)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具体演绎和运用上做出了独特的阐述。文章能为老师们带来三点宝贵的启示。第一:要爱学生。万老师在书中多次指出,他使用班主任兵法,并不是把学生看作敌人,而是以爱学生为前提的。只有爱学生,才会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才能想方设法去教育学生,去引导学生,去影响学生,才会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当然所使用的招数也是为学生着想的。反之,使用的招数可能就仅仅是为了整学生,只是为了目前能够镇住学生,而全然不顾使用这些招数会不会有副作用,会不会影响学生长远的发展和健康成长。第二:想使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达到高的境界,就要充分、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家庭状况、心理状况等。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只有充分、深入地了解学生,对学生知根知底,才能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窥见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我们的工作才有针对性,才可以有的放矢,才能选择有效的招数。第三: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懂得学生身心成长、发展的规律。如果不顾学生身心成长、发展的规律,盲目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只有遵循学生身心成长、发展的规律,按规律去办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心想事成,才能使学生在我们的教导下健康地成长和发展。第四:班主任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提高教育水平。最重要的是多读书,在书海中与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等伟人进行对话,从中吸取精华,博取众长,增长智慧,把“大家”的东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
责任编辑:王秋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