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坚守 拥抱变化——华实锦江分校副校长廖丽华
发布时间:2016-09-02来源:四川教育新闻网 作者:网站编辑浏览量:2388
今天我有幸见到作为天府新区社会事业局教体处评选出的首批“十大书香校长”候选人之一的华实锦江分校副校长廖丽华。 第一眼见到她,感觉是个“花瓶”——拥有天使的面孔和魔鬼的身材。在学校的班子书房里,她手里捧着一本叫《无畏》的书,看的很入神,根本没感觉我的到来。直到我轻咳一声打断她的阅读,她才猛的抬起头,显的有点惊慌失措,连连跟我说不好意思。我坐下来开始了我们的交谈。她娓娓道出了学校的书香文化蜕变的过程。 因为欠缺,所以开始。原来,早在2007年学校投入使用时,作为德育主任兼语文学科带头人的她,就深刻认识到阅读对于当时并不占优势的生源将起到巨大提升作用,因而在德育序列活动中设立了“读书节”,那一年,也是学校读书节的首届。这一坚持,就是9年。2008年,学校独立建制,正式把“读书节”确定为一年一度的传统教育活动。文化节的力量还真不容小觑。每年12月,浓浓的读书氛围就在锦小蔓延开来。渐渐地,为期一个月的读书活动时间变的短暂无比。闭幕式以后,总会有一些师生意犹未尽,部分班级便自发地持续深入开展阅读活动。几年下来,班级推进课外阅读的成效十分显著,学生以阅读素养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呈现出可喜提升,这也更坚定了她以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推动学生、学校发展的信念。 在这九年中,学校坚定地维护阅读在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提出了“文化养校,书香育人”建设理念,在推进书香校园建设的积极实践为人的发展助力。从单一语文学科到全学科,从课内到课外,从组织活动到建设课程,从尝试探索到立项研究……九年里,阅读在锦小发展征程上实现了从一个小小文化节到书香校园系统工程建设的华丽蜕变。在一年又一年的书香浸润下,教师、学生、家长都逐步建立起了阅读观,形成了主动阅读、乐意分享、积极推广、相互促进的阅读生态,学校发展更具文化内涵。 谈到究竟使了些什么“招数”,廖丽华以“三课一活动”为核心词又一一道来。 一、活动引领。活动的开展主要用于激发阅读兴趣,持续增强阅读的趣味性、生动性。 1、学校、年级、班级分层制定每期、每月学生读书计划,确立不同活动主题,组织读书会、阅读小报制作、读书分享、讲故事、演讲等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2、每月一次教师阅读分享,让引领阅读的人首先爱阅读、好阅读、会阅读。 3、每月一次家长读书培训,推广好书,分享书香家庭建设经验,实现家校深度携手。 二、课程承载。没有固化的课程,就没有质量的保证。在落实国家、地方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尤其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整合早读午会课,每天早、中设置30分钟“阅读时间”用于晨读、午诵;每周每班开设一节专门阅读指导课,分年级研发并使用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确保分级阅读落地;以年级为单位每班每月轮流进阅览室进行读书;假期实施阅读主题实践课程。 三、课堂推进。发挥课堂阵地作用,确保方法习得、分级阅读、综合阅读得到实现。 1、主学科引领。以语文课堂为主渠道,开展拓展阅读、主题阅读、群文阅读、海量阅读等,在语文阅读中习得解读、分析、批注、归纳等系统阅读的方法。 2、全学科渗透。开展全学科阅读实践探索,整合调动每个学科力量参与阅读实践,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各学科各领域知识的探究兴趣,。 四、课题深化。为追求阅读推广更科学、系统,学校坚持将工作开展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前四年致力于校本课题研究,而后三年立项县级课题《班级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效明显,相关成果获得区域内业界好评。近两年,学校又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并系统展开阅读阵地建设和阅读评价体系的构建,作为深化和推广研究成果的有力保障。目前,引进资源成为“亲近母语”阅读实践研究基地校,正规划申报省级阅读课题子课题,以促进书香校园建设更上一层楼。 随后她讲到,学校在这个改变和发展的过程中还是经历过很多困难,之所以让她现在有简单和坚定的决心致力于教育的发展,在于对教育本真的深刻认识,在于对锦小以及锦小的人、事、物的情感。说着,她不经意的抚摸了身边的《无畏》。我好奇的追问其中暗含的情愫。她开始讲述了她和书的故事。 内心坚守 拥抱变化 《无畏》赐予的力量 以前的她,并不是个内心从容的人。2013年,因区域教育品牌发展需要,学校需要更换校名。很多老师从感情上不能接受这样的变化,甚至还有担心、顾虑,建议学校领导提请取消更名。一手握着学校的重大发展机遇,一手系着教职工深厚情谊,在这样两难的情况下,作为学校领导干部,不仅要做好学校本职工作,还需要疏导教职工情绪,她,顿时深深陷入深思。教育是为了什么?变化的背后又是什么?这时,她无意间遇见一把心灵的钥匙——《无畏》这本书。书中主要讲述的是,看变化的现象背后不变的本质,以不变的心法应对变化的挑战。“技法是有限的,心法是无限的。”教育,正是万变不离其宗。她感悟,变的不过是名,而非锦小人的魂,更非教育的本真。只要内心坚守,就能拥抱变化,还可创造奇迹。 她深刻认识到,变化正是促进发展,但无论它怎么变学校教育人的本质不变。看一件事不能只看到他的不同,我们还应该看到事物的相同与本真,在智和慧之间,智是事物的不同,那慧就是事物的相同。作为做教育的人,不仅要做智慧的人,还要做佳慧的人。在后来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培养人的问题上,这本书也给她带了无限启发。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是遵循了教育规律,抓住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不变”,那一切的“万变”都视为正确的、有效的,我们就可以坚持。而回到书香校园建设上,只要牢固“立德树人”的宗旨不变,坚持“文化养校,书香育人”的发展路径就是积极可行且具有特色的。 没有无教育的教学 《薛瑞萍班级日志》解读与孩子内心的交融 2012年,未担任副校长之前她曾经是德育主任,并兼任语文学科老师。很多时候,她在促进学校发展的同时十分害怕会分心影响到学生的教育教学;很多时候,她也在感慨总有一些老师重教学轻教育,甚至把教学与教育“割裂”开来。《薛瑞萍班级日志》系列丛书让她找到了专业生命力的密码。丛书以日记的形式记载着了每个年级不同的教育教学故事,记录了薛老师如何从一年级逐步抓实学生品行教育和阅读习惯培养,如何引导家长对待孩子成长和配合学校教育。生动的故事,把一个个教育情境淋漓再现。看了这本书,让廖丽华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在“远离”学生,远离生命。她检视起自己在一线的教育教学是否细致,在学生学习力的引导上是否还可以做得更好,在培养学生“情”“智”双修上是否很好地实现了教育与教学的相辅相成。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 它们辩证统一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会忽略教育的重要性,以为用分数就能衡量学生的素质,就能证明自己的能力水平,殊不知教育与教学的高度统一才是衡量教师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教育本身是关系学,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决定你传授的东西在他心里扎根的深浅,老师更是主动承担关系建立责任的那一方。作为一个老师,既要做师德的表率,也要做教学的专攻。在后来的管理实践中,她也将该施教哲理用于引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以及教师发展中。 在那个黄昏的下午,廖丽华和我聊到了很多。提到书,她总是滔滔不绝,专业的、职业的、历史的、人文的、社会的……她说,读书能养性,书能帮助人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很多事情,能带给人精神的沉静和内心的丰富,从而变得从容优雅。在2010-2011年支教一年里,她用教育日志的形式记录了她在偏远农村学校支教过程中的教育教学故事和感受,最后整理出十余万字装订成册,以此激励自己:作为教师,时刻都应以最近的视角观察学生、研究学生,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和教学,才始终坚守着教育的本真。 听完故事,再次抬头看她,她不只美丽如珍贵的“花瓶”呵护着未来花朵绽放,其内心也如外表一样阳光、艳丽。美从内而外的散发了出来,我想她就是德才兼备、秀外慧中真正的写照。 |
责任编辑:朱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