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好老师,红烛点滴事:记西板小学校教师王莹
发布时间:2019-03-20来源:岳池县西板小学 作者:通讯员 尚勇军浏览量:4383
王莹,女,汉族,生于1988年8月,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系岳池县西板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并担任班主任工作。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在教育的路上,她一路歌唱爱的暖阳,一路播撒爱的芬芳。这是她生活的希望,是她生命的价值。她,普通但不渺小;她,谨慎但不畏缩;她的整个人,整颗心,都在默默中奉献给了她的学生,她的孩子。她像春风,像烛火,潜潜入夜,默默不语,却下自成蹊。 播种:于细微处播撒习惯的种子 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技残,种花容易树人难。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始。她为了让班里的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为成功铺路,每每自己掏腰包给学生买字帖,买课外书籍。她说:“我希望我的孩子们不会因为农村教学资源的缺乏而成为知识的矮子。”她买了许多课外书放在班里供学生阅读,每当她看到孩子们拿起那一本本书安安静静的阅读时,她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农村的教学资源本就不如城市里,农村的孩子家长也远不如城里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上心。但是王莹的行为,给了农村孩子希望。写字如做人,做人要堂堂正正,写字也要横平竖直。这是她对孩子们的要求。她自费给孩子购买字帖,每天督促孩子练字。她说:“我们的孩子不差,哪里都不差,更何况是在写字上。练字,不仅仅是为了把字写好。每当他们比着字帖一笔一划临摹的时候,更是对他们自己性格的一种规整和约束。” 于是,孩子们的学校生活,有了书籍作为伙伴,他们的生活不再单调,在那个千篇一律的学习生活中,增添了多种多样的人生阅历。他们得以体验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世界。孩子们的字越写越好,在方块字中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一笔一划中领悟了做人的道理。这一字一句的阅读,这横平竖直的练字,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于细微处养成好习惯,播撒下成功的种子。 耕耘:用爱心传递人性的光芒 拥有一位心中充满爱的老师,有如从朔风凛冽的户外来到冬曰雪夜的炉边。农村的留守儿童,困难儿童比城市多很多。留守儿童和困难儿童内心世界却很少被人了解。他们孤独,失落,没有安全感。她作为一名教师,在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每个六一儿童节,她都自费买蛋糕和礼物跟孩子一起度过属于他们的节日。看着孩子们表演节目,生涩的演技,可爱的表情,清脆的笑声,真挚的眼神,让她一次一次流下泪水。她说:“如果我不给他们过,也许他们就像度过平凡而普通的一天一样度过了他们的节日。但我希望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仪式感,希望他们的生活中充满欢笑声。”在她的带领和引导下,孩子们才能度过这样一个充满意义的节日。她做的,是最渺小而伟大的一件事情:让孩子们拥有他们应该拥有的生活。 班里的贫困学生,也因为她的爱而得到温暖。她自己的生活不算富裕,但总是拿出一部分钱来给班里的贫困学生买衣服,买学习用品。她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沙漠里的甘泉,暴雨下的雨伞,狂风下的避风港。她给孩子带去温暖,带去爱。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们,遇到困难不用怕,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在关心着他们的生活。 班里有一个孩子,生活非常拮据,唯一的生活来源是奶奶捡垃圾卖得的钱。她在了解到这个孩子的情况之后,主动送去了衣服等生活用品。她因为怕孩子因为家庭情况变得自卑自闭,所以一有时间,便积极的和孩子沟通,做心理辅导,让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能挺得直腰板,能大方表达。 无独有偶,农村从来不乏贫困的学生。寒风刺骨的冬天,潮湿的天气深入骨髓,容易引起疼痛,人们纷纷裹起了棉衣。但王莹注意到,班里一个小男孩儿,总是穿着一双凉鞋来上课,两只脚冻得通红,轻薄的衣服在男孩儿身上摇摇晃晃,小男孩儿上课总是蜷缩着身体。她看到之后,去街上给小男孩买了一双棉鞋还有羊毛袜回来。下课时,她烧了热水,给小男孩烫脚。她说:“烫一烫脚,全身都会暖和起来。”又拿自己的毛巾给孩子擦了脚,穿上袜子和棉鞋。当她直起身体来的时候,看到小男孩眼睛里的泪水在打转。她轻轻擦去男孩的眼泪,正要起身时,男孩儿竟然轻轻的叫了一声:“老师、妈妈。”王莹愣住了,这几个字,比山还高,比水还深,却因为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她说出这几个字,孩子的内心该是多么没有安全感,她把孩子抱住,眼泪像水柱一般无法停歇。 在一次她去外地学习的时候,有一个孩子骨折住院将要手术。她心急如焚,自己远在千里之外,无法去医院看望孩子,于是便打电话给自己的妹妹,让自己的妹妹代替自己去医院看望骨折的孩子,并嘱咐自己的妹妹一定要买一束漂亮的鲜花和孩子喜欢吃的水果,并写上你最勇敢、一定能战胜病痛,爱你的老师卡片。这一个简单的行为,让孩子的内心觉得自己不孤单,骨折的疼痛感也稍稍减弱。后来,懂事的孩子通过微信跟王莹说:“老师,我爱你。”这简短的五个字,让王莹留下了感动的泪水,百感交集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面对学困生,她也从来没有放弃,对于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她常常在下班之后跟着孩子回家进行家访。乡间的小路坑坑洼洼,距离又远,她来回一趟有时需要几个小时,但她坚持这样做。她说:“学生还小,他们自律能力差,很多时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督促。我希望家校能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她的不断跟踪,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学习状态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她就是这样,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她都一视同仁,用自己满腔的爱和热情,一心扑到学生们的学习中去,让孩子们知道,在她心里,他们都同样重要。 爱能融化冰雪,抚平内心的伤痛。班里一个学生的手有先天缺陷,其中一只手只有三个手指头,写起字来比较慢。由于这个先天的缺陷,班里的孩子总是嘲笑他,孤立他。慢慢的,他开始变得自卑,不爱讲话,一下课,就自己呆在一个角落里,不与人交往,把自己像一只刺猬一样保护起来,十分可怜。她便经常陪伴他,通过讲故事,告诉他有缺陷不代表不能成功,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渐渐地,他的性格开朗起来。她又在全班举办“如果我的身体只剩一部分”主题班会,让同学闭上一只眼或者收起一条腿,去体验缺陷学生在生活中的不易,让缺陷学生正视自己的身体。班级气氛变得融洽起来,其他同学接纳了残疾儿童,帮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残疾学生在老师和全班同学的帮助下,性格变得开朗,写字也特别有进步。她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他们都快乐的成长,所有的孩子在我心里都一样,一样可爱,一样重要。” 心中充满爱的老师,她的光芒是可以照亮黑暗的。她就是这样一名自带光芒的老师,不论走到哪里,她内心的光总散发出来,照亮孩子孤独的内心,照亮孩子迷茫的生活。 锄禾:让农村的独特资源发出光芒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她从教这些年,没有花言巧语,也从没有自大妄为。她深深地知道,作为一名农村的教师,她的责任之重大岂能只有几两银丝?农村孩子的世界不大,稻田,树林,天空,禾苗,都应该成为他们学习的资源。所以她用心寻找各种各样能够成为教学资源的东西,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她的这一做法,成功的使生活即教育这句话成为了现实。杜威和陶行知的思想在后世得以传播,成为农村教师展开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理论,她是践行人之一。她在硬件设施不充足的情况下,使用泥土,树叶作为直观的教学工具,让孩子在认识大自然的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发散性思维。 筑桥:让陪伴成为家校共育的桥梁 农村学生的生活中,常常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他们的父母很多在外打工,半年甚至一年才回家一趟。即使是父母在家的孩子,也很少与父母进行沟通。她针对这一情况,经常组织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在活动中,学生和自己的父母能够有效的进行沟通交流。家长与老师也能够实时交流,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她说:“很多孩子出现叛逆情绪,与父母关系紧张,都是因为缺少沟通。一旦沟通跟上了,误会就变少了。”很多时候,生活在一起不等于陪伴。她通过组织活动,做游戏等方式,让孩子和父母打破芥蒂,慢慢的展开交流,时间久了,学生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与父母的关系好转,与同学老师相处起来也更融洽了。她下的功夫,不仅仅在改善学生与家长的关系上。在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她也认真思考过。面对问题,她很少和孩子们发火。她说:“孩子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尊重他。”她总是语重心长的和孩子们交流,遇到问题时,不转断独行,总是询问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和纷争。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用爱陪伴的思想,把爱教给学生,一定会获得千倍百倍的来自学生的爱。 回归:回归本真,一个田园教育梦 这个世界,浮躁太多,沉淀太少;繁华太多,质朴太少;生活越来越富有的同时,未来却越来越迷茫。物质的充足没有带来内心的平静,学生也为之受到影响。现代中国的教育,校舍越来越高大,设施越来越完善,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层出不穷,极大地方便了教学工作,开阔了师生的视野。但乡土被当做落后的文化,相关的内容在课本中被逐渐剥离,教育的真正价值却在喧嚣中被湮没。王莹说:“我们应该珍惜农村的资源,让人文,自然,创造成为主流。我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梦,那就是田园教育梦”为此,她始终坚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在教学业务上严谨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法。 萤火虫的可贵,在于用那盏挂在后尾的灯,专照别人。她的可贵,在与她像一只蚌,学生是蚌里的砂粒;她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她说,她喜欢当老师。除了做老师,她想不出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她如春风,如烛火,轻轻徐徐,不那么凛冽,不那么火热。但却充满力量,像春风一样吹来生命的希望,又像烛火一样照亮生活的黑暗。当潮水退去,五彩的贝壳留在沙滩上,但不能忘得,这样斑斓的色彩,是因为海洋;当春雨过去,油油的绿染遍了大地,但不能忘的,这样惹人的绿,是因为春雨。(通讯员 尚勇军) |
责任编辑:归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