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学校破坏教育生态不容小觑

发布时间:2023-10-12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储朝晖浏览量:3125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简称《扩优提质行动》)。与此相应的是开学之际自媒体热传的两种不同场景:一些巨型学校上下学时成了茫茫人海,家长与学生互找的忙乱拥堵画面,某市某校一个年级32个班,而另一所城区学校9个班只有99个学生,一年级只有3名新生。

这两种景象发生在同一区域,是同一件事的两面,反映的是当地教育并未朝着均衡方向发展,且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表现得更为突出。其中,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地方还在将巨型学校当成当地教育发展的政绩。于是这一现象还在不断出现,其将给未来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带来的严重问题不容小觑。

巨型学校为何产生?表面来看,是被家长寻求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撑大的,背后则是错误的发展观。在一些地方,家长追逐当地的某一学校,而各级政府对这一问题却未重视,也未从当地教育和学校生态良好角度分析这一现象的利弊,还不断从政策和财政经费上给一些学校锦上添花,放任或使用政策杠杆激励巨型学校扩张。不仅如此,一些当事人还在沾沾自喜。

调查中就有一个真实案例,有一所小学在校生数超过5000人,因规模过大,在省级督导过程中被认定为不合格,要求整改。当地教育主管领导表示:这是当地家长都争着想把孩子送进去的名优学校,怎能不合格呢?你们派人来现场看看吧。这件事反映出当下两种不同的优质均衡发展观在教育实践中依然在较量:一种是以所有学生为权益主体的均衡发展观;另一种是以部分、局部人群为考虑对象的优质发展观。正是后一种发展观认为要在高处补偿,促使优校越优越大,弱校越弱越小,误导家长抬高成本追逐,不顾后果地把一些学校不断“撑大”。

当下,一些地方,巨型学校还在不断出现,首先显示当地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的逻辑机理用反了,显示当地教育并未实现真实的优质均衡。家长与学生在用脚投票,并随政府的政策、经费投入共舞,加剧马太效应。

巨型学校带来的城市交通拥堵、秩序混乱、学生就学成本增高等还只是外表的小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多层面的。宏观上,破坏了一个区域内良性的教育生态,突破了就近入学原则,使当地教育处于单一、不平衡、成本不断攀升而又难以多样、平衡、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中观上,导致对学校的治理、管理由于超距而越过有效管理半径,降低甚至失去治理有效性,增高治理层级和成本;微观上,导致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降低,学生难以获得足够的关注、锻炼、表达与表现机会。

世界各发达国家学校发展的历史表明,追求规模是外延扩张阶段的特征,进入内涵发展就必然是适度规模的,学校随着发展水平提升逐渐缩小才能做精做细,适度规模是优质高效的必要前提与特征。当下,很多学生在超规模学校就读,孩子承受着超规模学校带来的伤害。这种现象,在当下已经到了必须转换发展模式的临界点。贻误时机,一旦更多超规模巨型学校出现,其延时效应对各地教育优质均衡的良性生态形成更为不利,所造成的危害更大,解决难度更高,解决所需要的时间更长,实现扩优提质也就更难。

预防、减轻、解决巨型学校问题的关键是依据《意见》和《扩优提质行动》精神,科学合理做好学校布局,切实消除城乡、区域、校际、群体的四大差距,着眼全局又要精细考量,正确有效利用平衡机制促进不同学校在同等条件和相同规则下均衡发展,转换做大做强做优少数学校的工作模式,着力完善政策措施,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促进教育公平。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作者:储朝晖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责任编辑:陈轩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