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百节溪小学:“百节”课程体系解码小学育人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9-23来源:宣汉百节溪小学 作者:通讯员 石锐桂 金洪浏览量:2900

导读:面对课程同质化难题,宣汉县百节溪小学创新构建“百节”课程体系,以“以节育人”为核心,深度融合红色基因、本土文化与学科知识,打造兼具国家高度与地方温度的特色课程,为县域小学特色化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9月15日,宣汉县百节溪小学多功能报告厅内掌声雷动。凝结全校教师一年心血的“百节”课程体系1.0版正式发布,标志着该校在破解“课程同质化”困境上迈出坚实步伐。该体系以“以节育人”为核心理念,通过“国家课程立节、地方课程拔节、校本课程劲节”的三维架构,将红色基因、本土文化与学科知识熔铸为滋养学生成长的“精神钙片”。

一场“课程革命”的实践

“要做一门贴合国家要求、深植本土基因、滋养孩子成长的课程。”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洪在课程启动会上的承诺,成为全校课程建设的“指南针”。针对“课程缺亮点、体系不系统”的普遍困境,百节溪小学开启了一场“专家引路+全员研磨”的课程革命,历经三阶段精心打磨,力求打造具有高辨识度的特色校本课程。

锚定文化根脉搭框架

如何让课程既“顶天”又“立地”?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学校依托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支教名师王儿的专业指导,深挖本地“百名僧人跳溪明志”的历史传说,结合川陕革命根据地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确立了“诚节塑形,气节铸魂”的育人理念。同时,特邀重庆名师黄吉元、达州市教科所所长徐志宏担任顾问,立足区域资源与学生认知特点,多次深入学校指导,确保课程设计不“悬空”。最终构建的“三维课程”框架,既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又有机融入宣汉本土元素,并凸显校本特色,为后续开发夯实了基础。

联动三级力量完善细节

“专家搭骨架,我们填血肉。”教务副主任王敏如此形容课程细节的雕琢过程。学校建立“行政+部门+教研组”三级联动机制:12次专题会议审定课程目标,教务处统筹课时安排,德育处设计“气节”主题活动,总务处保障物资支持,教研组则逐课打磨。校本课程方案历经5次推翻重来,体现了精益求精的精神——从“德育早餐”10分钟故事选材的精益求精,到数学统计课结合“宣汉茶叶产量”设计实践任务,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全体教职工的集体智慧。

多元育人的生动实践

“百节”课程体系的创新生命力,正源于其“国家课程立节、地方课程拔节、校本课程劲节”的三维有机融合与育人价值的最大化。

国家课程“立节”。深植“气节”精神于学科教学。语文课上,《石灰吟》的讲解融入本地红军“宁死不屈”的感人事迹,激发情感共鸣;数学课上,学生化身“小小茶农”,调查分析全县茶叶产量数据,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家乡产业,培养爱乡情怀与劳动意识。

地方课程“拔节”。在沉浸体验中传承本土文化。“宣汉非遗小课堂”邀请糖塑艺人、川剧演员、竹编大师进校园,让孩子们零距离感受传统技艺魅力,体悟“工匠精神”;红色研学中,学生在王维舟纪念馆担任“小小讲解员”,传颂革命故事;安全教育则创新结合消防演练与地质灾害避险实操,切实提升自救自护能力。

校本课程“劲节”。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清晨的“德育早餐”成为校园文化名片,通过红色故事、本地传说传递正能量;空灵鼓、剪纸、篮球、游泳、AI编程、机器人搭建等丰富课程,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兴趣所在,绽放独特光彩。

课程改革的喜人成效

“最惊喜的是教师的变化。”校长王洪坦言,课程改革极大激发了教师的创新活力。教师们不再“照本宣科”,而是主动挖掘本土资源,将课程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一年间,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包46个,录制“气节微课”23节,收集学生优秀实践作品1200余件。

家长李志在家长会上分享了孩子的变化:“以前回家就玩手机,现在会主动讲红军故事,还学会了用剪纸寿桃给爷爷奶奶送祝福。这种看得见的成长,比分数更重要。”

持续探索的未来之路

学校已建立“过程性评价+终结性展示”的评价体系,每学期评选“气节之星”,每学年举办“课程成果展”,形成育人闭环。

“‘百节’课程1.0版只是起点。”王洪表示,学校将持续收集师生反馈,计划在2026年推出2.0版,新增“皮影制作与表演”等劳动实践课程。

百节溪小学用实践证明,县域学校立足本土、深耕文化,同样能打造出既有国家高度、又有地方温度的优质特色课程,让每个孩子在“节文化”的涵养下,成长为有“气节”的新时代少年。(通讯员 石锐桂 金洪)

责任编辑:归档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