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芭蕉镇中心校赴巴山大峡谷开展研学活动
发布时间:2025-04-25来源:宣汉县芭蕉镇中心校 作者:通讯员 潘芮浏览量:347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千年巴文化遇上春日的大巴山,一场融“五育”于山水的沉浸式研学之旅就此展开。4月24日,宣汉县芭蕉镇中心校400余名学子走进巴山大峡谷,以脚步丈量文明厚度,用心灵触摸历史温度,在山水课堂中续写巴文化的传承新篇章。 晨曦启程:少年逐梦向巴山 破晓时分,校园里已涌动着雀跃的热潮。孩子们整装待发,眼中闪烁着探寻的光芒,如待飞的雏鸟般盼望着与大巴山的初次相遇。“出发!”随着领队老师一声令下,车队如灵动的游龙驶入盘山公路,一路上孩子们放声高歌。这场"走进大巴山,体验巴文化"的研学之旅,在车轮与山路的合奏中正式启程! 开营筑梦:誓言点燃文化火种 群山环抱的中沙坝广场上,巴文化的千年风烟在此刻凝结。开营仪式在导游姐姐慷慨激昂的讲话中拉开帷幕,张小刚副校长手持话筒,声音穿透整个广场,“每一粒山间的泥土,都沉淀着巴人先祖的智慧;每一道峡谷的风,都吟唱着千年文明的诗篇!”;学生代表冯梦洁扬起小脸,童声清越:“我们要做巴文化的‘小传人’,把白虎图腾刻进心里,把巴山精神写在脚下!”铿锵誓言在山谷间回荡,巴文化的火种就此点燃…… 探秘巴国:光影交织的文明穿越 午后的巴国剧场成为时光机的入口。当全息投影将甲骨文“复活”,孩子们的指尖仿佛触碰到了三千年前的文明脉络——“看!‘山’字像层峦叠嶂,‘水’字如溪流潺潺!”在互动体验中,巴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先民与自然对话的密码。随后,沉浸式演出《梦回巴国》震撼上演:勇猛的巴人战士挥舞青铜戈,灵动的巴女跳起祭祀舞,白虎图腾在光影中昂首咆哮……孩子们屏息凝视,眼神中交织着惊叹与感动,雷鸣般的掌声是献给祖先智慧的最高礼赞。 峡谷寻幽:溶洞溪谷间的文明密码 穿过刻满巴文的隧道,大象洞的神秘面纱徐徐揭开。手电光束扫过形态各异的钟乳石,“镇洞之宝”巨型石笋如大象昂首,“旋龟石”惟妙惟肖,导游将喀斯特地貌与巴人传说巧妙融合:“先民曾以洞穴为家,这些自然奇观或许就是他们最早的‘教科书’。”孩子们化身小考古学家,蹲在石壁前辨认模糊的巴文刻痕,争论声与滴水声合奏成一曲求知的乐章。 乘上观光车,桃溪谷的翡翠世界扑面而来。溪水在红石间跳跃,化作流动的翡翠;索道飞渡时,原始林海在脚下铺展,映山红如火焰点缀其间,山风掠过,仿佛传来巴人狩猎的号角。“老师,那片云海像不像白虎腾飞?”少年的惊呼声中,自然景观与文化图腾悄然共鸣,巴山大峡谷的每一寸肌理,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古老默契。 匠心手作:捶打间的文化传承 暮色初合,巴部落亲子乐园响起“嘿哟嘿哟”的号子声。石臼前,师生、亲子两两协作,木槌起落间,糯米的清香与汗水的温度交融。“糍粑要趁热捶打,就像传承文化要趁早用心!”非遗传承人一边示范,一边讲述巴人节庆打糍粑的习俗。孩子们尝试这样捶打的糍粑后,甜蜜在舌尖绽放,更在心中种下了劳动创造的喜悦。在亲子乐园里孩子们化身自由的鸟儿,穿梭于各个游乐设施之间。少年们奔跑、协作,在游戏中感受先民的坚韧与智慧。 暮色归途:行囊满载文化星光 满载星光的行囊,暮色中的返程车队宛如缀满星子的长龙,车厢里飘荡着糍粑的余香与轻声讨论。“原来‘巴’字在甲骨文里是蛇形,代表我们祖先的图腾!”“明天我要把巴山写进作文里……”随队教师望着窗外起伏的山影,轻轻微笑——当孩子们指着云海说“像白虎腾空”时,她知道,巴文化的种子已开始发芽。 此次研学之旅,是一堂行走的历史课、自然课、劳动课。当课本中的文字化作脚下的土地,当古老的传说变为眼前的实景,孩子们在“游”中“学”,于“行”中“悟”,真正实现了文化认同的生根与发芽。正如巴山大峡谷的潺潺溪流,巴文化的传承之河,正通过一代又一代少年的接力,奔向更加璀璨的未来。(通讯员 潘芮) |
责任编辑:归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