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芭蕉镇中心校开展2025年春季“科技赋能·智启未来”主题赛课活动

发布时间:2025-04-18来源:宣汉县芭蕉镇中心校 作者:通讯员 符美玲浏览量:2414

人间最美四月天,春花烂漫绽新颜。为全力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在校园教学中的深度应用,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水平,4月9日至16日宣汉县芭蕉镇中心校开展了2025年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研讨暨语数教研组校级精品课展示活动。

各年级组12位语数参赛教师借助平台精心备课。活动现场,课例展示风格各异,教学态度严谨细致,课堂氛围活力四射。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探索新知。

依标施教,智慧赋能语文课堂

王浩源老师执教《端午粽》,通过小吃货猜节日导入端午节,让学生充满好奇,播放民俗视频,带领学生“云游”南北粽乡,感悟文化传承;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和活动,兼顾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让课堂全员参与。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趣味性和生成性。

图片102.png

金明辉老师在《青蛙卖泥塘》一课中,课堂通过巧妙设置三道闯关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剖析青蛙“善思、坚韧、务实”的品格特质;同时引入“新宣汉”脱贫致富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在对比迁移中深刻体会“勤劳创造美好生活”的品德内涵。此外,教师深度融合中小学智慧云平台的技术优势,通过虚实结合的跨学科设计,将传统课文转化为“智慧语文”实践场域。这堂“老课新教”的实践,为传统文本的当代化解读与数字化教学路径提供了鲜活范本。

夏雪梅老师的语文课堂《宇宙的另一边》中,学生化身“时空探险家”,用“反着想”的思维钥匙解锁宇宙奥秘。夏老师以生活为锚点、逆向思维为桥梁,将抽象文本转化为可触摸的想象实践,带领学生从课桌旁“穿越”到星河畔,完成了一场诗意与逻辑交织的思维探险。

朱双玲老师的《海上日出》课堂上,学生无需远赴海岸,便能“身临其境”感受朝阳破海的壮丽奇观。依托中小学智慧云平台的数字化资源与技术支撑,这堂别具匠心的语文课将文学赏析、科学观察与情感体验深度融合,让巴金笔下的经典篇章在虚实交织中焕发新生。

图片103.png

在邓丽琼老师的《手指》课堂上,学生从观察指尖的姿态起步,踏上了一场“由物及人,由人及国”的深度思辨之旅。这堂课以丰子恺笔下的手指为原点,通过层层递进的情境设计,让“团结共生”的哲理从课本走向现实,在童心深处播下家国同舟的精神火种。

"我认为太阳清晨更大,因为视觉对比原理!""我反对,正午更热恰是直射证明!"在康莉老师的语文课堂上,一场跨越千年的科学思辨正火热上演。通过希沃互动课堂的动态演示,课堂创新采用"角色扮演+性别分组"的立体教学模式:在声情并茂的诵读对决后展开互评。

逻辑与科技交融,数学课堂焕新彩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以学科逻辑性为根基,借助数字化工具打破抽象知识壁垒,深度融合理论与应用,构建高效课堂。

图片104.png

贺海燕老师在《三位数减三位数》的教学中,创新设计"计算闯关"游戏。学生化身数学小勇士,在虚拟城堡中完成一道道关卡挑战。每成功闯过一关,就能解锁新的游戏场景和道具奖励。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原本枯燥的计算练习变得趣味十足,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更注重高阶思维培养与实际问题解决。严淇老师在《平均数》课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平台采集班级运动数据,如跳绳次数、跑步时间等。通过制作精美的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对比分析。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刻领悟到平均数在反映群体特征、分析现实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陈春香老师在《长方体表面积的应用》教学中,引入3D建模软件。学生可以自由旋转、拆解虚拟长方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其表面结构。通过亲手"折叠"、"展开"立体图形,将抽象的空间概念转化为直观的视觉体验,轻松攻克空间思维难题。

符义亮老师的《浓度问题》课堂则充满科技感,借助虚拟实验平台,学生能够模拟溶液配制的全过程。从添加溶质、溶剂,到观察浓度变化曲线,每一个步骤都以动态可视化的形式呈现。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让抽象的浓度概念变得清晰易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

赛课结束,评委组对课堂教学亮点和不足有的放矢、精准点评;备课组长及学科教师赓即举行开展小组教研,大家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共促成长。

本次赛课活动不仅是教学技艺的比拼,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教师们从备课磨课到课堂实践,深度融合数字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展现“科技+教育”的无限可能。课后学科组即时评课议课,提炼经验,优化设计,为年轻教师成长提供宝贵平台。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中,芭蕉镇中心校正以“科技赋能”为笔,绘就“提质增效”新图景。这场春日里的教研盛宴,不仅点燃了课堂活力,更开启了智慧教育的新篇章!(通讯员 符美玲)

责任编辑:归档

微信长按扫描二维码后分享

二维码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