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错误,一定要指出来吗? 有一天,与一位家长讨论孩子写作业慢的问题。这个孩子因为写得慢,经常挨老师留。家里人很在意这件事,为孩子的书写速度着急。结果,孩子也为此感到难堪,她明明是被留下来写作业,却掩饰说是留下来帮同学的忙或者是记作业。 我问:对于挨留这件事情,要不要如此关注呢? 妈妈说:我的想法是,让她意识到错误,才会改啊! 让孩子意识到错误,才能改正错误,这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观点。那么,是否有另外的可能呢? 如果仔细推敲,“慢”和“错误”并不能完全划等号,这个问题在后来的咨询中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在这里,我继续沿着妈妈的思路追问:以慢这件事情来说,你们已经多次让她意识到错了吧?甚至她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挨留了,那么,改的效果怎样呢?很显然,这正是妈妈苦恼的地方。 我提了另外一个问题:假设我们发现孩子慢,但从来没告诉她,而是设法肯定她、调动她,让她不知不觉变快,是否更好呢? 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难度,其实并不难。 如果我们总是告诉孩子慢,她也总是关注这个“错误”,并不断发现慢的证据,那么,孩子就确信自己是个“慢小孩”。如果家长老师总是注意这个缺点,总是批评她,那么,就进一步强化了这个论断。为什么孩子往往知道问题所在,却“屡教不改”呢?因为频繁的提醒和批评,让她深深地相信:我就是这样慢!也就是说,孩子接纳了“慢小孩”这个标签,不相信自己能快,完全失去了改变自己的心理动力。就算我们施加压力,让孩子变快了,但是,她心中的自我形象,还停留在“慢小孩”的阶段。 相反,我们不妨来设想另外一种可能:关注孩子写得快的时刻。比如,昨天她用了13分钟,就抄写完好几个句子。那么,这时候,我们要是肯定她快,孩子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并不觉得快是多么难以企及的目标,此时她更关注自己的成就感。并且,她会从中总结自己快的经验,比如,写的时候,尽量做到专注,或者一眼多看几个字,这些方法,会用到下次的作业中,她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快。并且,一切都水到渠成,她不觉得这是多困难的事儿。 恰好妈妈说了昨晚的一个情况:“她在抄句子的时候,我和她爸爸都提醒她,一句话一句话地抄,别一个字一个字地抄!这样太慢了!她虽然照办了,但是很不高兴。” 妈妈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但语气中隐含着责备,强调了孩子的慢,结果呢,孩子虽然照办,但很不高兴。我建议妈妈换一种方法,用商量的语气对孩子说:你一个字一个字地抄,也是可以的。不过,妈妈还知道一种更快的办法,你愿意试试吗? 如果孩子愿意尝试,一定会发现这样更快。如果不愿意,我们尊重孩子的选择:那今天还是用你的办法,妈妈帮你记时间,看你平均一分钟抄几个字。明天,咱们再试试另外一种办法,看看一分钟抄多少字,然后,选一个你喜欢的办法。 妈妈说:不错,别说孩子,大人也愿意听啊!孩子应该具有与大人一样的最基本的需求 |